從【抓到一個隱形感染者】的"吹哨事件"到一群專家在提醒 高敏感度、特異度的重要性後,現在"研究單位"應該正在努力將 準確度、精密度等 統計分析方法放conclusion(結論)裡面。
一般人可能認為檢測應該就是百分之百準確,更不用說會考慮到檢驗過程是否正確,樣本取法是否在結論上能有某程度的意義,實驗如果設計錯誤,往往只能告訴大家一點點的故事。
除非你像是「青黴素」(penicillin,也稱為盤尼西林)的發現者佛萊明一樣有敏銳的觀察力,同時又勤奮工作。
一般人以為,驗到一個染病者,就可以算百分比(1/受檢人數),然後就很大膽且愚蠢的去推算,台灣可能染病的人數。 這一點都不科學,是嘴砲命中率問題。。
但這幾天各方專家努力討論後,應該就會有比較合理的"額外實驗"觀察結果,但能有甚麼結論可以幫助防疫呢? 大家拭目以待。 但一定不是用此推估台灣染病數那麼簡單,更不會蠢到拿結果說 沒普篩台灣就會疫情大爆發。
嘴砲不是鄉民的權力,嘴砲可能是某些政治人物賴以為生的技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