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板 Military
作者 hazel0093 (飛龍がくる)
標題 [討論] 太空梭計畫算成功嗎?
時間 Wed Sep  7 14:20:07 2022


如標題

去外網quora看,很多外國人都說太空梭cp值很低,還不如用一次性火箭配太空站,有研究
直接到太空站做就好

而且雖然可以重複利用,但是太空梭要翻新到安全能用的地步太費工

至於安全性,把沒辦法關機的固態火箭並聯在一起本身就是很危險的設計,太空梭也沒有逃
生艙,另外為了保證機動性弄成三角翼,結果隔熱瓦面積就要弄很大,兩次大事故或多或少
跟設計都有關


太空梭計畫整體算成功嗎?


--
伏特加斯利  目白阿爾本
  偷凱貼奧康
烏拉拉提菲 

--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來自: 111.71.124.122 (臺灣)
※ 文章代碼(AID): #1Z63WPPz (Military)
※ 文章網址: https://www.ptt.cc/bbs/Military/M.1662531609.A.67D.html
mmmimi11tw: 算成功
太空梭最一開始是有規劃彈射座椅的
後來認為作用不大所以就取消掉了1F 09/07 14:25
moonrain: 應該不算太成功 你看後繼載人的都沒有強調機動性
包括 SpaceX的 Dragon4F 09/07 14:28
emptie: 能給你安全彈射逃生的時段太窄了6F 09/07 14:29
moonrain: 不過其實太空梭的尺寸比想像中大 之前親眼見到嚇到7F 09/07 14:30
emptie: 以載具本身來說不是太成功8F 09/07 14:30
moonrain: 超大一台9F 09/07 14:30
emptie: 但是文化上的象徵意義跟養活的承包商數量來說很成10F 09/07 14:31
mmmimi11tw: 實際上當初太空梭計劃裡面的應用科技還是很多的12F 09/07 14:31
moonrain: 譬如說微波爐嗎? XD13F 09/07 14:32
emptie: 然後其實幾次嚴重事故也有讓人類學到東西 不能算完全不成功吧14F 09/07 14:32
mmmimi11tw: 一些耐超級高溫的複合材料16F 09/07 14:34
Erichartman: 太空梭算成功  只是成本非常貴 後期的可靠度也不好17F 09/07 14:36
baboosh: 成本控制不算成功 但也是人類首次使用重複利用載具18F 09/07 14:38
mmmimi11tw: 太空梭主引擎和太空梭的固態火箭助推器之類的設備都有被延續到現在的SLS太空發射系統裡面19F 09/07 14:39
tsuyoshi2501: 跟協和客機一樣,成功但太貴21F 09/07 14:40
IronSkull: 太空梭兩次失事,與其說是設計問題,不如說是工安態度問題,挑戰者號事故原因的O型環破損早在過去22F 09/07 14:40
Erichartman: 你看SLS發射最近的問題 在太空梭上也有  完整移植24F 09/07 14:41
IronSkull: 任務中被發現不只十次,火箭製造商也計算過當天的25F 09/07 14:42
yfchen1976: 當然成功,只有它能維持長時間太空漫步進行太空站建設26F 09/07 14:42
IronSkull: 低溫很可能害O型環破裂,可是當時NASA高層只想到再28F 09/07 14:42
mmmimi11tw: 挑戰者號事故前的發現號太空梭就有發現到一樣的問題,O型環差一點燒斷29F 09/07 14:43
IronSkull: 不起飛可能民眾又要嘴了、預算又要少了,結果一群31F 09/07 14:43
Erichartman: 不只O型環  LH2造成的fuel leak也是問題  所以後來新引擎都改用CH4 隔熱少問題也少32F 09/07 14:43
IronSkull: 高層都只會和刁民一樣對著火箭製造商耍憨,說什麼都34F 09/07 14:44
mmmimi11tw: 主要是液態氫很難儲藏35F 09/07 14:44
IronSkull: 要火箭製造商點頭允許NASA發射36F 09/07 14:45
Erichartman: 光那堆RS-25翻修更新就不知花多少錢了  吃錢怪獸37F 09/07 14:50
DDG114514: 部分成功,不成功的部分是 1.不夠便宜 2.不夠安全38F 09/07 14:54
Erichartman: 液氫對容器要求很高 體積大又需要隔熱 還有沸騰問題引擎也沒法在發射台靜試  就看這次要拖多久才上去39F 09/07 14:59
DDG114514: 液態氫是性能很優秀的火箭燃料,但是不好處理,之前看SLS宣布發射延期記者會,NASA的專案主管有說,因為氫氣在常溫常壓是無色氣體,而且地球大氣層的成分本身就含有微量氫氣,所以抓漏的時候要把可疑的部分圍起來灌氮氣,然後再測試周圍氫氣濃度是否上升41F 09/07 15:02
snalvc: 要定義什麼是成功啊。整個計劃貴到XX但很多事情也是只有太空梭計劃做到,同樣的事情是不是要花那麼多錢才能做到就是另一件事了。還有一個無法取代的價值是沒有太空梭的話HST當初可能就無法修理,真的變光譜儀了,更不可能後續續命那麼多次。46F 09/07 15:12
kisaraki1976: 太空梭的酬載能力是目前最好的,蘇聯一直擔心太空梭會用加拿大臂把沙留特綁回美國。51F 09/07 15:30
moonrain: 樓上這還蠻好笑的53F 09/07 15:32
TWN48: 太空海盜嗎 w54F 09/07 15:38
michael777: 如果你開發一套系統的目的是為了複用上面級來降低發射成本,所以以110噸入軌卻只有29噸LEO載荷並犧牲所有高於LEO的軌道為代價,然後實際執行後代價一分沒少,發射成本不只沒減還比一次性的泰坦3高,即便無視他的兩次事故算他運作一切正常,你能說他成功?55F 09/07 15:40
JOHN117: 太空梭的價值在於能載東西回來60F 09/07 15:46
F16V: 戰略上滿成功的吧 讓蘇聯有樣學樣 造更大更燒錢的暴風雪號 然後破產61F 09/07 15:59
linph: 蘇聯也建造了暴風雪號跟AN-225來抗衡美國的太空梭計畫,另一方面雷根唬爛星戰計畫導致蘇聯在太空競賽大量投入經費,間接造成蘇聯解體63F 09/07 16:06
Wangsl: 就經濟效應來說非常失敗是肯定的66F 09/07 16:11
OpenGoodHate: 戰略上很成功呀,讓蘇聯以為星戰是真的67F 09/07 16:17
jabari: 如果可以從太空丟東西到準確的定點 好像也不賴啊68F 09/07 16:18
michael777: 哈伯的研發加發射成本是1.5b, 太空梭的研發成本是10.6b, 要是沒有太空梭而是Ares i, 哈伯修都不用修,直接打新的69F 09/07 16:21
Tsukasa0320: 成功啊 附帶研發出的材料、工程學都很重要72F 09/07 16:24
newgunden: 三十年前最先進的載具 三十年後還是73F 09/07 16:30
DDG114514: 太空梭的故事告訴我們人與貨物分開運是比較好的方式74F 09/07 16:32
RK68: 當然成功,當時就是有些東西只能靠那個大貨艙來載75F 09/07 16:48
ayaneru: 用了幾十年的東西能叫失敗嗎76F 09/07 17:08
MOONRAKER: 不成功 平台太複雜增加危險性 最早在第二十幾次任務就有接近03年Columbia意外的損壞 那時運氣好而已
2:平台太昂貴 排擠之後所有發展或修改型的研發 當然很大部份是因為NASA的官僚主義
3:後續計畫接不上 太空梭的角色是太空站聯絡船
結果沒太空站好去 只能一直飛實驗任務
4:以衛星發射平台而言也是失敗的 達不到構想的發射頻率 墊高發射成本 不如用火箭
太空梭如今來看就是過時(obsolete) 用幾十年只是因為NASA拉不下臉又不敢創新而已
也不過就30年 比用多久那Soyuz系列比他成功多了
事故率還比較低咧77F 09/07 17:09
leom1a210343: 俄國軍事掉漆 但火箭卻做很好 好神奇 可見組織健康89F 09/07 17:28
emptie: 俄國底下也是好幾個設計局在鬥來鬥去搶錢搶人啊
不過後來也是整個政權垮了就沒有然後了
最先進的火箭引擎還被美國買走90F 09/07 17:41
maply0703: 以成本來說是失敗的
但目前仍是人類史上唯一能射靈長類並在軌維護的工具93F 09/07 18:05
HMKRL: 能拉東西回來或是在軌道上維修就贏了95F 09/07 18:31
furnaceh: 太空梭可以載人上去吃喝拉撒好幾天,很厲害了96F 09/07 18:35
andey: 反過來看 太空上的東西那些有價值到要載回來?97F 09/07 19:31
DDG114514: 上面有人講了,俄國人的太空站和衛星98F 09/07 20:14
jabari: 我覺得像阿克西斯一樣 精準丟到莫斯科跟中南海最好99F 09/07 20:21
IMGOODYES: 太空梭設計時好像只有指令長和機師有彈射座椅,後來就乾脆取消了100F 09/07 20:33
durant1224: 如果是以能否成功發射執行任務來看 太空梭是成功的 但如果以當初任務規劃的要求 是失敗的 因為價格保養太貴而且任務間隔期太長102F 09/07 20:43
mmmimi11tw: 因為最一開始的太空梭任務是只有規劃兩位機組員而已後來人數才慢慢增加105F 09/07 20:51
emptie: 其實冷戰時期間諜衛星的情報是要想辦法
把膠捲放進一個耐熱容器裡面重返大氣層的
把軌道上的東西帶回來有沒有價值這件事在那個時候可能是跟現代有點不一樣的107F 09/07 20:52
mmmimi11tw: 那個膠囊會在空中由運輸機接回
http://i.imgur.com/EqbtkMc.jpg111F 09/07 20:56
[圖]
linbryan: 看你成功定義是什麼.太空梭仍是最大運載力工具.哈柏望遠鏡也唯有太空梭有能力去維修113F 09/07 20:57
rommel1: 運載力超越太空梭的火箭好像有了115F 09/07 21:13
mmmimi11tw: 就重型獵鷹阿
重型獵鷹運載火箭送到低地軌道的運載能力差不多在64
太空梭大約27.5左右而已116F 09/07 21:19
Mystiera: JST打到L2去以後不到怎麼修120F 09/07 21:47
DDG114514: 偉伯在日地系統L2太遠了,這是至今沒人到達的距離121F 09/07 21:58
mmmimi11tw: 就不修了
要嘛使用備援系統,不然就是重寫程式
看有沒有辦法重新使用122F 09/07 21:59
AIRWAY1021: 最初的逃生裝置是整顆駕駛艙分離彈出,跟F-111一樣http://i.imgur.com/9fTLmSN.jpg125F 09/07 22:08
[圖]
mmmimi11tw: 那個只是構想,
實際上最初NASA的太空人只有彈射座椅跟類似SR-71飛行員那樣的加壓服而已
http://i.imgur.com/3LCXLIJ.jpg
所以你看到太空梭如果駕駛艙頂部有兩個窗戶的,那個當初是為了設計要讓彈射座椅衝出的地方,只是後來移除彈射座椅後就變成了觀景窗127F 09/07 22:32
[圖]
Erichartman: 看手冊吧  https://reurl.cc/NRxeAe  2.10逃生系統134F 09/08 01:14
Hurricaneger: 在太空和大氣層裡出事,彈射出來跟在機子裡面殉爆有87%像。135F 09/08 02:05
kdjf: 為了大量發射、軌道實驗和取回軌道上物體打造的設備。做出來後發現沒那麼多適合的東西能射所以附屬設備規模從來沒有達到當初目標;軌道實驗後來也被太空站取代;蘇聯的科技也從來沒發展到值得付出政治代價偷回來看的程度。附帶價值幫重複利用的載具鋪路/先試了失敗路線137F 09/08 07:14

--
--
作者 hazel0093 的最新發文:
點此顯示更多發文記錄
(hazel0093.): [討論] 太空梭計畫算成功嗎? - Military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