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两国的“挨揍能力”与“揍人能力”
北望狼山
如果说,不断发展壮大“挨揍能力”是立足于不败进而求胜且挡无可挡的堂堂阳谋之策,那么“揍人能力”便是捍卫及猎取利益最直接、最粗暴的表现形式,所图的境界自然是“兵锋所指,所向披靡”!
谈及“揍人能力”,很多人通常都会从军队规模、训练水平、武备质量及数量、后勤保障、实战检验等等琐碎的方面进行分析。不能说不对,但从实际推演问题的角度出发,这无疑会陷入“海量信息”的泥沼当中,进而无力自拔。即使拔出来,也会因为各种的不对称性、缺失性、局部性,而最终导致推导的结论“只见树木不见森林”。
就本人看来,其实“揍人能力”可由三个词进行大致描绘:一是硬度,二是长度,三是持久力。
简要解释:
“硬度”是指:军事力量的攻击强度及效用。
“长度”是指:军事力量的攻击范围。
“持久力”是指:保障军事力量开展攻击的能力。
既然是寻找中国与美国在“揍人能力”上的差距,那么毫无疑问,自然便以美国作为比较的参照物。
第一步,先寻找中国在“硬度”方面的缺陷。
如果从“琐碎”方面入手寻找中国军事力量的缺陷,前文已经提到过,显然是行不通的。因此,本人认为,不如用中国军队替代近些年打过的“得意之战”中的美军,看看现如今中国军队所拥有的常规作战力量,是否能够达成美军当初的作战效果,从而作为量度的依据。这样做,或许能更为直观,也相对客观。
入选战例:二次伊战。
入选理由:
1、规模较大,更能说明问题。
2、美军大胜而归。(攻势阶段)
3、如今美军的实力,与当时相比,并无显著差别。
因行文需要,本人还要在此基础上加上一个限定条件,即:忽略距离的影响。(可以想象成,将主战场迁移到中国境内,自然条件相近的新疆地区。)
关于“二次伊战”的简要回顾
战争起因:
“911”事件后,美国总统布什宣布向恐怖主义作战,将伊拉克等国家列入“邪恶轴心国”。所谓的开战理由为:萨达姆政权拥有大规模杀伤性武器、支持恐怖组织、践踏人权等。
战前准备:
1、经多年的制裁与禁运,伊拉克早已满目疮痍。
2、中情局早已展开一系列的情报搜集、渗透、策反等活动,从内部分裂、瓦解萨达姆政权。
3、组织了一支数万人库尔德部队,对萨达姆军队进行持续打击。
4、在位于伊拉克周边的美军军事基地,完成了不少于25万美军、45000英军士兵,以及相应装备的集结。
战争过程:
1、开始阶段:2003年3月20日,美英联军向伊拉克发动代号为“斩首行动”和“震慑”行动的大规模空袭和地面攻势,并向预设目标投掷了各类精确制导炸弹2000多枚,其中战斧巡航导弹500枚。
2、僵持阶段:由于供给线太长和伊拉克方面的抵抗,美英联军“速战速决”的目标未能实现,地面进攻曾一度受阻。
3、转折阶段:美英联军凭借空中优势和机械化部队,先后攻陷伊南部巴士拉等重要城市和战略要地,并对巴格达形成合围,从而使战事呈现一边倒的态势。2003年4月8日,美军从北部和南部两个方向推进到巴格达,并占领了萨达姆城。
4、收官阶段:美军2003年4月15日宣布,伊拉克战争的主要军事行动已结束,联军“已控制了伊拉克全境”。
战争结果:
完全摧垮萨达姆政权,并重点控制伊拉克部分区域。(注:随后的“治安战”又打了8年,直到2011年年底,美国单方面宣告“战争结束”。)
纵观整个美军进攻阶段,美军几乎没有遭遇伊军有效的抵抗(美军平均每日的伤亡人数不足20人),打得颇为顺风顺水,甚至给人的感觉多少有些儿戏。就本人看来,最主要的原因无疑是得益于美军“战前准备工作”做得异常充分。可以这样说,如将萨达姆政权看作一幢大厦,那么美军在“战前”就已将该大厦的承重结构破坏得七七八八了,而随后展开的大规模攻击行动,所起到的作用就是“用力一推”。
当然,美军所运用的武备及与之匹配的战术,还是可圈可点的。现在的问题是,如果换成数量相仿、并装备得当武备的中国军队,能不能做到美军“用力一推”的作战效果呢?
将该问题分解一下:
中国军队是否拥有良好的战场感知能力?
所拥有的精确打击武器的数量及质量,能不能将伊军重要战术节点完全摧毁?
各兵种之间的“协同”,是否能做到可用、堪用?
是否拥有足够的保障能力将攻击不打折扣地持续下去?。。。。。
以上这些,或许只有极少能说得清楚,自然也不包括本人。但通过公开的信息却至少可以得知,该战中美军所拥有的武备,今日的中国军队也基本同样拥有,其质量虽较之美军存在着一定程度的差距,可至少谁也不能否认,如中国军队来打这场仗,武备体系也是完整的,天上的、空中的、地上的、手里的,一样都不缺。
也可这样理解:美军能干的事,中国军队也能干,但因为双方武备的侧重点不同,中国军队在干的时候,或许会用另一种形式。比如,美军主要用海基的战斧、空基的各种精确武器拉开伊战的序幕,也许中国军队会主要采用精度稍逊,却更为便宜的路基“远程制导火箭”摧毁既定目标,空基武器所占的比重可能相对较小(凭借世界第一大工业国的能力,只要有一定的战前准备期,“各种数量”是一定管够的,关于这点不应存有争议)。换言之,美国军队能迅速清除的重要目标,中国军队没有理由不能进行相应的摧毁。
关于战争中另一个极为的重要因素——“人的问题”,确实不好说,如战斗意志、战术素养、协调、组织、谋划、部署、指挥等等方面。本人只能这么说:假设上战场的中国军队具有60年前朝战那批凶悍军人的“能力”,解决萨达姆政权,肯定用不了“美军三周多时间”,有个十天八天的,事儿也就办成了,用摧枯拉朽来形容再合适不过……
至于现在这批军人能把事儿办成什么样,还是以后用事实来说话吧,毕竟装备是死的,人是活的……而更重要的是,人是战争中最不可控的因素,没有之一!
或许有人会质疑:中国武备的整体“质量”与美国相比,还存在着明显的差距,可文中的意思,似乎是双方“硬度”又好像差别不大,甚至是处在同一档次,这个道理明显说不通呀?
关于这个疑问,本人的看法:如果不考虑“长度”因素,确实大致如此。
其实该问题倒也不难理解,“武备”就是用来“楱人”,而“楱人”的效果就是“毁杀”(摧毁及杀伤)。所以只要能保证“毁杀”的效果,进而达到“揍人”的目的,那么就“硬度”而言,便不差。
比如:甲准备将乙打昏,他所采用的武器是棍子,三棍子下去,乙应声倒地。换成丙上场,目的也是将乙击昏,可丙家中没有称手的棍子,但却盛产板砖,于是乎,几板砖飞过,乙顺利倒地……怎么也不能说,就因为甲用“高级的棍子”把事办了,而丙办事用的是“寻常的板砖”,去鄙视丙的本事吧,一理之!
如果用严谨点的言语来描述,应该这样说:在保证“毁杀”效果的前提下,而“各种效费比”又可做到大体相仿,中美两军的攻击强度及效用(硬度)远没有许多人臆想中那么大的差距。(忽略“长度”因素)
这里要特别说明一个问题:
就国家层面而言,为了捍卫或猎取利益所运用的手段,大致可分为三种,即:政治手段、经济手段及军事手段。而运用军事手段在处理“问题”时,如抛开“各种国际因素”、辅助手段(政、经手段)及目标地域的“各种风土人情”等不谈,军事攻击力量至少可分解为三个主要的方面,即:“人的因素”、武备因素、保障因素。而“武备因素”可分解为“各种门类”,然后在“各种门类”之下的若干“武备”中,再继续细分为“数量”与“质量”……
以上颇为缠绕的文字,其实只想说明一个问题,就实现“捍卫或猎取利益”这一总体目标而言,“某种武备”或者“某门类武备”“质量”的地位,远没有人们通常认知中的那般超凡脱俗!
当然,任谁都知道,“武备的质量”在一国军事体系中所拥有重要的地位,本人也更非刻意贬低什么,只是非常反对将其无限拔高,不然就无法解释,拥有顶尖“质量”武备的美军,为什么会止步于三八线?为什么又会从中南半岛黯然离场?为什么还要与其“钦定”的恐怖份子媾和,以期残身而退?
总而言之一句话:“质量”非常重要,但万不可将其神话。
再谈“持久力”的问题。
根据本人对其的描述“保障军事力量开展攻击的能力”,主要可分为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是“人力物力”的数量是否充足,二是是否能保证在规定时间内,配给至目标地域。
“各种物资”的充足性,主要体现在作战人员的衣食住行与各类武备及支持系统等数量与保障上,白话说便是,作战所需的“种种”,要管够。
具体到中国,作为世界第一人口大国、世界第一农业大国,世界第一工业大国……如果都“不够”的话,那其他国家就更别提了。其实也可这样理解,保证“人力物力”充足的能力实质上就是一个国家军事潜力的直观展现,而中国目前的军事潜力与美国一样,同处于这个时代的巅峰,因此,至少相对其他国家而言,“各种数量”一定是充裕的。
至于第二方面的问题,又无可避免地会涉及到“长度”,下面本人便开始谈谈一直“避而不谈”的“长度”问题。
本人所定义“长度”的“长”字,取自“鞭长莫及”的“长”字。
“鞭长莫及”意为:由于距离太远而力不所及。
开篇明义,美国之所以现阶段还被称作唯一的超级大国,唯一的世界警察,其实质便是它拥有着“鞭长可及”的“楱人能力”,这也是中国军力与之相比最大差距之所在……
曾经谈过,美国维持其“一超”地位最耳熟能详的东西有三样,一是石油,二是美钞,三是大炮,但这三样东西却非并列关系。
试想一下:如果美国没有炮舰开到人家家门口,并且时不时地乱轰一气,能控制大大小小的油霸们吗?如果没有二战后巨大的战争红利,没有在全球各个重点区域的驻军能力,岂会有一帮小弟“心甘情愿”地为其摇旗呐喊,从而最终构建了美钞独大的国际货币体系……
所以必须要明确:石油和美钞,都是“大炮”这个“因”,所有带来的结果,虽然它们之间既相互关联,又互相影响,但“因”始终是“因”,是根本之所在。推而论之,如有一日美国“大炮”的射程锐减,甚至“大炮”变“砸炮”,毫无疑问,“石油和美钞”所来了的各种红利也必将随之烟消云散……
回到现实,综上可用概括为一句:今日的美国还高高在上,主因其“大炮”的射程无处不达、冠绝全球。
关于“大炮的射程”,也就是所谓的“长度”变量,到底有多牛,还是打个比方来看看吧!
甲身板结实力气也大,且最擅长往人家里扔板砖,与人争斗时,它总能通过“飞行三百米”的板砖,占得大便宜。就算碰到手头颇硬的对手,也就被揍个鼻青脸肿,郁闷而归。而对手面对一江之隔的甲家,也只得无奈作罢,只因手中的板砖“飞不了三十米”,瞧不真切,更打不着,还真就是没辙。
若说江对岸的甲家还位于高山之上,那么这便是曾经以及今日美国的真实写照。
草美羊肥,周边鲜有豺狼,美国在地缘上人所共知的各种优越就不提了,只说其手中那“飞行三百米”的板砖,便足够使绝大多数国家望洋惊叹了。
朝战如此!
越战如此!
前后两次伊战如此!
美阿之战也如此!
还有,二战后美军哪些零七八碎的小规模海外作战,场场都如此!
这些“小国”败了,要么是改朝换代,要么便签订城下之盟,而美国呢,哪怕其没有占到什么便宜,甚至大败而归,最不济也就是弄成一身青淤,万不会半身不遂,凭借其极为雄厚的硬实力,也总能缓过来,无非就是时间长短而已。
什么大便宜?
这就是大便宜!挨揍的,大有可能一命呜呼,而揍人的,却颇为“洒脱”(这种不对称性,有些类似于前文曾谈及的今日中日对比的某方面)……显而易见,这是一种巨大的战略优势,至少对于绝大多数国家而言是如此。
如换个角度理解:“长度”,也就是军事力量的攻击范围,其实更像一个“利益控制器”。攻击范围越大,获取利益的广度就越大,就如同美国常说的“广泛的全球利益”,哪有利益它便能往哪钻。还有,就某种程度而言,攻击范围能“锁定攻击风险”,其大意为:我能远隔重洋地去揍你、砸你家,而你却没本事做同样的事,故而,我损失得起、扛得住。
回过头来,简要说一下“长度”与“硬度”、“持久力”之间的关系。
应该说,只要战争形态还不能摆脱“距离”的影响,那么对任何一国而言,目标地域离“后方”越远,便意味着“硬度”、“持久力”都会有相应的衰减,这和“强弩之末势不能穿鲁缟”所表述的意思大体一致。
换言之,即使某国“长度”、“硬度”及“持久力”,都堪称登峰造极,并仅以纯军事角度而论,其也不可能做到“为所欲为”,因为这一定会遭遇对手在某“长度”所具有的“硬度”与“持久力”……用一个词描述,便是“此消彼长”。
最后还要强调一句:这道理虽然浅显,但却至关重要。
下面开始,要深入谈谈“长度”问题。
一说到“攻击范围”,其实包括本人在内的很多人,都首先会联想到攻击所用的载具,也就是“武备系统”。毕竟,如没有相关硬件的支持,无论什么攻击,也都无法开展。
支持中近距离作战的“武备系统”倒不用多说,因为美国有的,中国也都全乎。不敢说中国军队手里的物件能稳压美军一筹,但至少从公开的信息来看,中国军队在这方面不太吃亏。其实总所周知,所谓的差距主要是来自于中美两军“支持中远距离作战的武备系统”的差距。
有必要大致梳理一下,美军用于中远距离作战的常规武备主要有哪些:
1、天基部分:主要由侦测、通讯、导航等卫星组成。
2、空基部分:主要由预警、电子、制空、对地及保障飞行器等所构成。
3、海基部分:主要由航母编队为核心。
4、路基部分:中美两军大体相当,暂且略过。
先说天基方面:就目前可见武备而言,中国还不具备全球侦测、通讯、导航的能力。以导航卫星为例,现今中国也就是将将覆盖本土及周边地区。更直观而言,如果说美军“天基武备”所具有的是全球能力,那么中国军队也只是具有洲际能力,差距是非常明显的。
再说空基方面:就整体而言,无论是数量,还是质量,中国军队比之美军的差距无疑是巨大的。毕竟,美军数千架三代机、四代机,数百架大运、加油机,以及数十架预警机等等,在哪摆着呢,任谁都不能视而不见。
海基方面,可以一言蔽之,中国军队目前才刚刚迈出家门口,远洋作战能力几近苍白,剿灭个海盗倒是没问题,想打一定烈度的小规模战争实在很不靠谱。(在这方面,除美国之外的“五常国家”,其实都差不多,“同属老二”。)
有关于此,还是引入一个虚拟战争,看看会如何:
背景:假定位于澳洲的甲国发生动荡,军政府上台,进而严重侵害了乙国的利益。经多次磋商无果,乙国只得选择军事手段处理“问题”。
甲国种种:悬于孤岛,且与周边国家相距甚远,岛体方正,人口800万,陆路面积8万平方公里。该国的空军、海军可以忽略不计,陆军主力为两个摩步师,約3万人,装备主流,也不缺乏重型火器,战时保障可维持半年左右。军人各方面素养与接近上世纪八十年代越军水准。
乙国作战预期:一月内结束主要战斗,并推翻军政府。
限定条件:既无任何外力支持,也无任何外力干扰,只能动用乙国本土的军事力量。
甲国的军力已经很孱弱了,可即便如此,将上文的乙国,替换成中俄英法四国中的任意一国,又有哪国敢拍着胸脯保证,能在既定的时间内达成预期!退一步说,就是完成至少不低于5万士兵及相应装备、物资在甲国周边的集结(距本土不低于5000公里),又有哪国能确保完成?
上看来,现实确实很骨感,目前中国军队支持远距离作战的“武备体系”确实还不太得力。可话又说回来,如用发展的眼光来看,本人对此的预期,其实还是相当乐观的。
为什么?
美国拥有全球侦测、通讯卫星系统。
中国保家卫国的农业部,这些年来一直也没闲着,已发射了不知多少颗“农业相关卫星”。具体进度虽不得而知,但照此速度持续下去,具有全球覆盖能力不过就是未来几年的事。(也许现今已基本完成,但却没有公开。)
美国拥有全球能力的GPS系统。
中国有北斗导航系统,计划在2020年左右具备全球能力。
美国装备了“全球鹰”。
中国的“全村鹰”早已公开。
美国有F22/F35隐形战机。
中国歼20/歼31隐战的入役时间,现今已逐步明朗。
美国拥有C17战略运输机。
中国运20大型运输机的入役时间,哪怕保守一些估计,也不会超过2016年。
美国前两年刚首飞的X47b隐轰。
中国的“利剑”同样也已亮相。
美国有航母编队。
中国的“辽宁”舰已入役,且有“国航”已开建。各种舰载机也弄得七七八八了,“其他辅助性舰只”建造及入役的规模,也是有目共睹的。
还有,颇具特色的“超远距探空火箭”,以及针对性极强的“弹道导弹”,等等等等……
以上这些,难道还不能使人乐观么?
当然,美国几十年所积累的家底,中国要想在短时间内做到“并驾齐驱”,显然是不现实的。但本人想要强调的是:中国的国家意志和“硬实力”决定了,如无不可逾越的“技术门槛”,“规模化”也只是“时间问题”。(要说“时间问题”对于其他国家而言,或许是难上加难,而无数令人咂舌的事实已经无数次证明了,“时间问题”对于现今的中国,还真就不是什么大问题。)
也许有人会用两国“军费开支”的比较,去质疑本人对中国“武备系统”追赶美国的乐观预期,理由是:美军的底子极为雄厚(存量高),且军费开支远超中国(增速高),这怎么可能赶上呢?
本人对此的解释是:美军家底的雄厚,无需多言,可“增速高”这一说法,却显然不是事实……
对于该问题,要明确一个基本现状:多年来,中国的“军费开支”每年的增长都超过10%,GDP占比的还不到2%,美国的“军费开支”停滞不前,甚至已开始衰退,且总量远超其GDP的4%。(中美双方都不计入“隐形军费”。“关于GDP总量的问题”其实很有说道,此文中就不谈了。)
什么意思?
也就是说,中国“军费”的增速确实非常高,是世界独一份,并且大有潜力可挖,而美国呢……
其实有一个更直观的比较方法,即:比较近几年来,中美两军入役“武备”的数量。如卫星、军舰、飞机等等……这些大多是公开或半公开的信息,简单对比一下,结果也就不言自明了。(本想通过双方“军费开支”构成明晰来做个比较,但考虑到篇幅有限,且并非重点,因此本人选择一带而过。)
至于入役装备的“质量问题”,本人想说:美国人的早餐或是一杯果汁、一个汉堡,外加个煎蛋,而中国人的早餐可能是一碗绿豆粥,一屉小笼包,再来点咸菜或是茶叶蛋什么的。不可否认,两者食材的区别确实非常大,烹调方式也都各具特色,但仔细想想,所追求的,不都是“吃饱吃好”么?所以,只要能达到“吃饱吃好”这个目标,也就“足够好”了,仅此而已!
综上,就“支持远程打击的武备系统”而言,首先自然要正视与美国的差距,可本人还是要再次强调:前途,不仅光明,道路,也并非太曲折!
欢迎来我的新浪博客看看,有更多的精彩分析哦!
http://blog.sina.com.cn/s/articlelist_1721961197_0_1.html
举报 回复
作者:路过扔砖头 时间:2014-05-29 19:42:36
战车会被击毁 , 战机会被击落,战舰最后也会被击沉,一场真正残酷的
战争,到最后任何高精尖的武器都会耗尽,战争的根本,还是人和人的对抗.人
和人的战争.战争的各方就是在用人的最基本对抗所有残酷和复杂,在这一
点上他们没有任何区别,因为他们都是没有最后的兵种,他们都是一群到最后还
在坚持的人。
他们只是默默地擦干了血迹掩埋好战友的尸体后跟自己说我又活下来了,还得
上战场!活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