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板 PhD作者 audition (Fiat Lux)標題 Re: [心得] 關於教授或是博士的貢獻時間 Sat Jul 4 08:16:03 2015
羽田機場等登機前,突然對這個標題很有感覺,
所以我也想說說我對個問題的看法。
這個標題我覺得是在問這樣的問題:知識人對世界的貢獻是什麼?
如果是這樣的問題,
我馬上想到了社會學家Murry Davis1971年發表的文章
That's Interesting! Towards a Phenomenology of Sociology and
a Sociology of Phenomenology
http://www-personal.umich.edu/~samoore/teach/bit8852005/files/72362.pdf
作者問說:社會學裡什麼是有趣的研究?什麼是無聊的研究?
作者的答案很簡單:
有趣的研究會挑戰並否認讀者對某個問題或現象原先信以為真的預設
而無聊的研究只是去證實讀者原本就知道並且相信的知識。
二十年前念大學時念到這篇文章,就一直受惠於此觀點。
並且相信,這就是科學研究的意義(尤其是社會科學):
我們要對我們生活的世界不斷地提出新的看法
並且說服我們的讀者,
這個世界不是你想像的那樣,
起碼,不是那些媒體、政客、名嘴、既得利益者要你所相信的那樣,
這個世界是有可能改變的、是有不同的希望的。
步入中年,僥倖還有機會能回到學術界完成自己的夢想,
我才真正有機會去映證Murray Davis的講法。
以我目前在做的研究而言
(我研究的是學門是目前人人喊打的文化創意產業)
具體的研究對象是吉他製造業
去年以前,
我想要研究的是,為什麼工廠化的大量生產吉他沒有取代手工製琴業?
傳統的馬克思主義對這個世界如此預言:
使用機械的大量標準化工廠生產總會取代那些小工作坊的工匠式生產。
但我看到的世界並不是這樣,
70年代美國的吉他大廠紛紛離開美國後,
美國的吉他製造業並沒有萎縮,
反而好像走了歷史回頭路那樣興起了手工製琴業。
而就連台灣,這幾年在加工出口區的吉他工廠關門後
也開始出現了小規模生產的手工製琴業。
透過研究,
我想證明:
大量生產的資本主義模型不是沒有漏洞的、
人類是有希望找到新的生產方式對抗資本主義。
實際在美國一年,訪問了好幾個手工製琴業的匠師、
也參觀了他們的工作坊後
還來不及發表文章說服我的讀者,我倒是先挑戰了自己一年前的預設。
因為我發現,這些手工製琴業者,
早就開始引進自動化生產了(CNC machine)
還記得當我第一次走進某家標榜生產high end手工吉他的boutique shop時
我看到他們的生產線上精密的電腦設備、數位化的參數設定
還有自動雕刻切割的機械手臂,
心中忍不住嘀咕:
我真的是在參觀手工製琴業嗎?
該不會是來到生產魔鬼終結者的工廠吧?
如果一年前我的看法是手工製造業又回來了,
那現在我的看法是,手工製造業回來的同時,機械生產還是如影隨形陰魂不散
全球化是另一個挑戰。
一年前我覺得手工製琴業就是一個社區為主、消費者取向的小規模生產,
是反全球化的。
現在我才知道一年前的想法有多幼稚。
在訪問手工製琴業者時,
我才知道手工製造業到也可以很全球化:
我訪問的那個以前混嬉皮的六十五歲老人,
現在除了帶幾個小學徒在美國生產高階手工吉他,
也在廣州跟當地業者合作生產量產的高級吉他。
他很大方告訴我:只要我願意去廣州,他很樂意幫我安排訪問機會。
等待登機的這一刻,一邊打這篇文章一邊回顧一年來知識上的進步
以及對以前不成熟的假設的挑戰
一邊想著未來的研究計畫:
這個暑假要回台灣看看台灣手工製琴業的變化跟市場的擴大
另一方面也要規劃明年的研究方向(預估明年要去廣州、後年要去東京)
突然有一種充滿熱情的感動
隨著越來越多的訪問與研究,
我的世界不斷擴大,我原先以為理所當然的知識假設,
也不斷被證明幼稚可笑
然後不斷地對自己的進步感到欣喜。
如果知識人的目的,是像Murray Davis說的那樣,
要生產能挑戰讀者基本假設的有趣知識
那知識人(不管你是博士生或教授)的第一步,
就是起碼你要先想辦法挑戰你自己對世界的想像。
不斷地去看不同的世界、不同的生活方式,
然後去質疑為什麼我們的社會是這個樣子?這樣子真的比較好嗎?
藉著不同國家的比較,不斷累積自己對某個專業領域的知識厚度
形成自己的見解、並且提供更不同的解釋。
重點是,因為你的不同看法,讓讀者對於我們生存的世界感到振奮。
最後,
我想用日本幕末時期武士高杉晉作的辭世名言做為結論:
おもしろきこともなき世におもしろく
(把無聊的世界變得有趣吧)
值此片刻,
我實在想不出比這更好的一句話
來形容知識人對這個世界所該有的使命與承諾了。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來自: 210.160.37.24
※ 文章代碼(AID): #1LboN6fO (PhD)
※ 文章網址: https://www.ptt.cc/bbs/PhD/M.1435968966.A.A58.html
※ 同主題文章:
[自動轉寄] Re: [心得] 關於教授或是博士的貢獻
07-04 08:16 audition.
推 AKEN45: 值得m起來的好文章!3F 07/04 10:46
呃,既然有人問了專業的問題,那就試著專業地回一下
簡單來說:
所謂的手工琴,
就是一種使用彈性專業化(flexible specialization)、
而非標準化機械生產的樂器製造業
這種手工琴通常會強調他們的工匠對樂器有較全面的理解
他們製造的不是工業產品、而是工藝精品。
這樣的定義是有理論背景的。
Piore and Sabel在1986年的著作The Second Industrial Divide
提出一個重要的問題:
50年代後期英美為主的標準化大量生產陷入了資本積累的發展困境
但同時期的西德、北義大利、日本卻還是維持了相對穩定的經濟成長
兩位作者提出的解釋是:
因為後者這些國家採用的是彈性專業化(flexible specialization)的工業體系
這種體系的勞工通常是對他們生產的產品具有較全面的知識與技術
所以隨時可以因應市場的波動跟公司的需要機動調整製程
以滿足市場的需求。
而英美為主的標準化生產雖然能生產大量且便宜的工業商品,
但因為製程跟勞工沒有辦法快速調整生產線,
所以一但市場波動他們就會出現一大堆的庫存。
不過這種彈性專業化的生產方式,現在也有挑戰了。
由其是當我看到手工琴工作坊也開始使用自動化電腦生產後
怎麼想都覺得彈性專業化的定義,應該要被修正了。
怎麼修正?還在想...XD
※ 編輯: audition (111.248.199.240), 07/05/2015 16:15:03
推 ggg12345: FMS(flexible manufacture system)是日本在1989年代的口號,對應客戶訂製化的需求.但要到網路連線普及的2010年代這種反應特殊個體化的需求才足以落實.FMS製造並不是為了10F 07/05 17:04
小商品生產的手工吉他產業最有趣、也最讓人興奮的一個地方,
就是它讓人看到勞動者奪回自己的勞動力的可能性:
我想做吉他,不見得只能去大量生產的大工廠
去當一個只會削琴頸、然後其他什麼都不會的工人
我可以去當工匠,
學個幾年後出師(甚至還沒出師就可以自己在網路上接單賣自己的琴)
所以,這是一種勞動者不用強迫自己把勞動力賣給資本家、
自己可以獨立面對市場的可能性
但很抱歉,這也是一年前的想法,那時的我真的好傻好天真...XD
隨著市場能力的擴大、成功的手工琴業者早就不搞FMS了
他們都只是生產固定的幾種model而不會強調客製化
倒是年輕的工匠為了建立品牌、擴大市場
他們會願意跟客戶一起討論,然後針對客戶需求生產客製化吉他
所以FMS當然跟網路技術的成熟有關
(起碼網路下單比以前容易,工匠也可以透過youtube看客戶的live了解客戶的需求)
但是,真正影響FMS的
其實是不同的工匠他們不同的市場能力
基本上已經建立起市場的工匠不太會再回頭搞FMS了
拿回勞動者的勞動力也是太過樂觀的假設
你如果只是要製造一把吉他,這很容易
但你如果要製造一把可以賣得出去的吉他,那就很難這麼浪漫
很多年輕的工匠最大的問題就是一年只能賣出三、五把吉他
不穩定的市場、不穩定的訂單、越來越多的年輕工匠加入競爭
而上面的那些老傢伙又還沒退出....
黑手變頭家的美夢其實從來就沒這麼容易
這一點,古今中外皆然....:(
※ 編輯: audition (111.248.199.240), 07/05/2015 17:23:16
→ ggg12345: 老師父的專業特別設計生產而生.設計與履程並未個體存在.偏好抽象化及通式化的學院派,其認知與創新就在定義新詞!很好的說明,推!13F 07/05 17:1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