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iLeyaSin365 (365)標題 [問卦] 分類械鬥的卦時間 Sun May 18 12:02:14 2025
分類械鬥 清代民間武力衝突的一種形
式。當時械鬥的群體,主要是以祖籍別來劃分:如閩籍人與粵籍人之間的械鬥叫「閩粵械鬥」
,而泉州人與漳州人之間的械鬥就稱為「漳泉械鬥」。即使是祖籍別相同,也曾發生不同姓氏
間的械鬥。械鬥發生的地點,大多與移墾重心的推移相重疊,因此清代早期多在南部,中、晚
期隨著彰化縣、淡水廳的開發,械鬥也轉而集中到中、北部。引發械鬥的原因,大多和爭地、
爭水等經濟利益的衝突相關。這些衝突,原本都是小區域的問題,但是一旦爆發械鬥,卻常常
引起恐慌,造成衝突範圍的擴大。 就年代先後來看,初期以閩粵械鬥為主,中期則漳泉械鬥盛
行,最後演變成職業團體和不同宗族間的械鬥。械鬥除了造成社會的失序外,也影響到移民的
聚居形態,械鬥後失敗的一方,常常舉族遷徙到同鄉較多的其他地方,使得各地居民的祖籍分
佈日趨集中。
#1721是械鬥元年
康熙六十年
五月十日 下淡水地區粵民組成「六堆」,
號稱義民
與閩人相互殘殺,是台灣首次出現的分類械鬥
#1709年
康熙四十八年
墾戶陳賴章取得台北地區的墾照
墾戶
依照清朝官方的規定,在台灣從
事開墾,必須先向官府申請「墾照」,
即開墾許可證,向官方登記開墾之後, 供應耕牛、種籽,甚至建築房舍、開盤水圳、構築防禦
設施,有了這些基礎之後,才由佃農負責實際的開墾工作。這些出面向官府申請墾照的人,就
稱為 「墾戶」或「墾首」。他們是土地名義上的所有人,大部分並不實際從事農耕, 但可以
向佃戶收取田租,如果有開鑿水圳,還可以收水租。墾戶收到這些租賦後,再以土地所有人的
身分,向官府繳納租賦。在這種開墾關係下,墾戶往往是出力最少的受益者,他們經常是一些
地方上的豪強,專門以申請墾照,然後轉手佃戶來圖利;因此雖然不出力開墾,卻往往擁有大量
的土地。
塑照
墾戶從事開墾前,必須先向官府提出申請,等到官府核准之後,便會發給申請人許可證,這個證
明文件就叫做 「墾照」。墾照上面會註明這塊土地的坐落地址以及其東、西、南、北四方
界線。由於官方並沒有清楚規範一張墾照所能申請的最大面積是多少,結果造成墾戶在申請
墾照時,動輒開列成千上萬頃的土地;而地方官在審核時,也常常沒有弄清楚關係地的實際地
點和面積大小,就發給墾照。例如在清初康熙、雍正年間,便曾經出現一張墾照涵蓋今天整個
台北盆地,或是面積超過整個桃園縣的情形。此外,官府核准的開墾地區,彼此也會相互重疊,
造成同一塊地區卻有2個合法墾戶的情形。不過墾照只是初步的開墾許可,墾戶也不一定能在
期限之內將土地完全開墾成功,如果墾戶不能如期將土地墾成,並向官府註冊、繳納租賦,就
不能順利取得土地所有權。而官府也可以再將塊土地發給其他的申請人去開墾。
=
看來大約是在清朝人民來台十多年以後,
開始就有分族群的鬥爭,同一個族群彼此之間不同姓宗族與職業,爭水爭地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來自: 111.82.117.36 (臺灣)
※ 作者: iLeyaSin365 2025-05-18 12:02:14
※ 文章代碼(AID): #1eALl8hX (Gossiping)
※ 文章網址: https://www.ptt.cc/bbs/Gossiping/M.1747540936.A.AE1.html
推 l983: 哪像現在的人只會用鍵盤1F 111.83.21.143 台灣 05/18 12:03
→ a7788783: 粵民是不是當年PK輸了被殺光了啊?生活上完全沒接觸到過2F 42.71.212.33 台灣 05/18 12:09
推 swommy: 在那個墾荒年代 水資源最重要 沒有水 就活不下去 誰把水給截掉 就跟誰拼命4F 223.136.102.159 台灣 05/18 12:10
→ Tenging: 難怪水利如此黑暗6F 114.136.231.140 台灣 05/18 12:18
推 angela0319: 窮山惡水要生存的寫照7F 223.137.226.212 台灣 05/18 12:36
→ Tullio: 真‧考古文8F 49.217.132.188 台灣 05/18 12:4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