顯示廣告
隱藏 ✕
※ 本文為 layzer 轉寄自 ptt.cc 更新時間: 2014-04-02 11:43:48
看板 DSLR
作者 IloveBlack2 (天佑黑黑)
標題 Re: [閒聊] 有關大三元
時間 Wed Apr  2 11:07:06 2014


: 推 hiho:數位鏡有直射光的問題吧~傳統底片沒有所以口徑才能縮那麼小    04/02 09:23


沒錯,直射光是數位時代相機廠的一大困擾:


數位相機的感光元件CCD/CMOS對於入射進並接觸感光元件為直角的光線

才能達到近乎100%的感應(I see you.),而對於入射角度非直角的光線

感應程度就像是看到龍妹那樣幾乎無感,但是底片對於非直角入射的光

線並沒有那麼挑剔,對於非直射光的挑剔程度CCD> CMOS>菲林(這也是

為何現代數位化後會從CCD汰換成CMOS的原因,但同樣光線穿過CMOS後,


卻只有CCD一半的感光量,那麼另外一半就得靠A/D去跑,也因此CMOS的

畫質無法與CCD比擬),尤其在縮小機身必須縮小焦平面距離(法蘭距)

,焦平面距離的減少使邊緣光線入射角極度陡峭,邊緣稜鏡的入光量將

遠小於中央,產生暗角以及邊緣畫質的損失,此狀況會在鏡頭愈廣時愈

容易發現。



好,那讓我們回到這篇文章的主要問題,也就是現代鏡頭體積是否能縮

小到極限呢?其實很困難,前段提到了光線入射產生邊緣失光問題在數

位時代極度嚴重,舊有底片時代的鏡頭直接套用在數位時代機身上會產

生嚴重邊緣畫質損失以及重影跟耀班(後兩者的出現是由於斜射進入機

身後又被鏡頭反射),廣角頭甚至會出現更嚴重的色差、暗角及解析度

崩解問題,為了解決這個問題有兩種方式:設計新的感光元件或是設計

新的鏡頭,想當然新鏡頭比新感光元件技術門檻低,因此各家廠商開始

投入在設計數位機身時代的鏡頭機構改進,用了更多的零件在阻擋上述

情況發生,自然鏡頭就得愈做愈大。




那麼有沒有人朝向後者改善感光元件方向進行呢?其實有,像是萊卡就

採取兩者並行的方向,除了設計新的數位修正鏡外也改善了感光元件,

使眾多萊卡玩家擁有的銘鏡可以繼續使用;另外,43系統的出現也是

改善直射光問題的解決辦法之一,43系統中就算是邊緣的光線也能夠

垂直到達感光元件,使你擁有最銳利、清晰的影像。那麼43系統的鏡

頭是如何設計的呢?答案是大量撇去機械結構,就連手動對焦環內部也

都是利用編碼器在旋轉時發送訊號給機身,在由機身傳送訊號給對焦馬

達進行對焦,整個過程稱為focus by  wire,而使43系統成像更為優

秀的一大功臣是接環口設計,接環口是成像圈的兩倍之大,多出來的空

間讓鏡頭有更多發揮的空間足以呈現銳利清晰的畫質,並且保證邊緣光

能夠以直角接觸感光元件,免去在鏡頭上徒增機械元件。



(P.S. 43鏡頭上做的大量撇去機械目的是縮小鏡頭體積,與直射光無關)











--
車禍實錄、各類訊息、影片翻譯、志工服務
更多第一時間的第一手消息
就觀看一百五粉絲團!
https://www.facebook.com/YiBaiWu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來自: 163.18.31.4
※ 文章網址: http://www.ptt.cc/bbs/DSLR/M.1396408031.A.C52.html
donatello:只好再推一次了1F 04/02 11:11
atropos:主要影響鏡頭邊角光路入射角的是光學設計而不是機械結構2F 04/02 11:28
atropos:拿掉手動對焦的機械結構跟直射光沒什麼因果關係
IloveBlack2:擺在內文的確有可能造成誤會 我多加個括號好了4F 04/02 11:31
※ 編輯: IloveBlack2 (163.18.31.4), 04/02/2014 11:33:31

--
※ 看板: layzer 文章推薦值: 0 目前人氣: 0 累積人氣: 621 
分享網址: 複製 已複製
r)回覆 e)編輯 d)刪除 M)收藏 ^x)轉錄 同主題: =)首篇 [)上篇 ])下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