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板 Gossiping
作者 filmwalker (外面的世界)
標題 [新聞] 中國用語滲透台灣?從 Dcard 數據窺見年輕
時間 Tue Apr 13 06:54:31 2021


中國用語滲透台灣?從 Dcard 數據窺見年輕人網路用語趨勢
https://www.readr.tw/post/2836  READr (鏡周刊互動新聞品牌) 廖元鈴

 


當中國在臺灣成為強勢流行文化

觀賞完串流平台的最新戲劇,打開通訊軟體呼叫朋友,準備一起玩連線手機遊戲;或是打
開社群網站,瀏覽喜愛的明星資訊......這是當代年輕人們再熟悉不過的日常。

只是對今年 16 歲的高中生林俞淨(化名)來說,她看的節目是 明星大偵探、使用的
通訊軟體是微信、與朋友聊天的文字是簡體字、著迷的手機遊戲是 王者榮耀。

無獨有偶,現年 20 歲的南部大學生小妤(化名),手機裡常用的 APP 是微博、微信、
騰訊視頻,用來關注她喜愛的中國藝人消息。

她們常把「視頻」、「閨蜜」、「打 call」等在中國流行的詞彙掛在嘴邊,並不特別覺
得在臺灣使用有什麼奇怪;被問到會不會使用「服務員」、「網民」等字詞時,還回問記
者:「這不是大家都會用嗎?」


「閨蜜找我出門」、「他顏值擔當」、「這東西好種草」......當臺灣年輕人琅琅上口的
字句離不開中國流行語,背後體現的是兩岸的文化交流,還是不對等的文化滲透?

一位在中南部教書近 10 年的老師吳子午(化名),在教學現場注意到學生使用中國流行
語的頻率日漸增加。「平常上課互動時,學生就突然蹦出一句,『網紅』、『學霸』、『
老司機』這種詞彙;當下提醒他們,這是中國來的詞彙,但學生大多不以為意,久了也就
沒有特別提醒。」


但更讓吳子午疑惑的是:「為什麼學生放著臺灣有的詞彙不用,卻選擇這些中國詞彙使用
?」


從 Dcard 論壇資料 窺見中國流行語滲透

不只吳子午感到困惑,以國內網路批踢踢(PTT)論壇為例,熱烈討論「中國用語」議題
,多是關於「 [心情] 無所不在的中國用語」、「[問卦] 中國用語是不是深入低年齡層
了」,顯示不少人已注意到中國流行語持續向年輕族群紮根的現象。

為了試圖解答這個現象,READr 鎖定臺灣時下主攻大學生族群的論壇Dcard ,抓取近8年
間累積的 391 萬篇論壇文章,並藉由網路大數據專業「DailyView 網路溫度計」提供的
中國用語聲量榜,找出歷年來 Dcard 上究竟流行著哪些中國用語。


從近 8 年的 Dcard 論壇資料中,我們找出持續被使用的中國流行用語,以 2020 年為基
準,前 15 名使用頻率最高的中國流行用語分為「閨蜜」、「立馬」、「特好/特別好」
、「網紅」、「顏值」、「小姊姊(小姐姐)」、「在線」、「奇葩」、「信息」、「好
評」、「套路」、「老司機」、「學霸」、「佛系」、「視頻」。


從使用趨勢來看,2020 年前 15 名使用頻率高的中國流行語,在 2015 年至 2016 年間
使用頻率飆升,接續幾年的使用率都居高不下。

舉例來說,像是「閨蜜」在 2014 年開始有人在 Dcard 上使用,2015 年開始出現次數飆
破 3000 次,隔年更成長了 4 倍。無獨有偶,「網紅」、「顏值」、「單身狗」、「撩
妹」這些字詞,相較於前一年的使用次數,都以兩位數成長。


根據吳子午的親身觀察,READr 分析出的中國流行語百大表中,前 25 名的詞彙他都常常
在教學場域裡聽到學生使用;另一位在北部國立高中任職的蔡老師教學時也有相似的感受
,「這些字詞蠻常聽到的,同學們覺得有趣就會去說。」


為什麼中國流行語在年輕族群中日漸普及?若從 Dcard 個別討論版中國流行用語的使用
次數可以發現,Dcard 歷年累積使用中國流行語最頻繁的討論版前三名,分別是 BL 、
追星(entertainer)版、戲劇綜藝(tvepisode)。


以 BL 版中使用「姨母笑」的為例,最早是源自於韓國的粉絲圈(又稱為飯圈),由於
中國娛樂產業的明星藝人逐漸低齡化,使得該詞彙在 2016 年於中國廣泛流行使用,
並在 2017 年首度出現在 Dcard 的追星版,緊接著則是 2018 年的 BL 版。2019 年,
BL 版的「姨母笑」甚至成為當年度所有討論版中使用比例最高(26%)的中國流行語。


除此之外,像是「pick」一詞原意為英語的挑選、選擇之意,隨後衍生為支持誰、喜歡誰

的意思,成了中國「飯圈」的熱門術語。回溯源頭,最早也來自韓國

2016 年至 2017 年開播的韓國選秀節目《produce101》,由於主打開放觀眾簡訊投票,
決定哪些舞台上成員被淘汰、哪些成員可以晉級,首創性的養成類真人秀帶動了中國網路
討論熱度,像是「你 pick 的人選出道了嗎」、「國民 pick」等詞彙。中國騰訊看準國
內市場討論熱度,於 2018 年拿下正版授權,推出《創造 101》節目,培養新一代中國女
團;而中國愛奇藝也在同年推出真人秀節目《偶像練習生》,由各大經紀公司推薦的百名
男練習生,由全民票選出最終優勝人選,成為全民男團。


以追星版中的「pick」使用頻率,於 2017 年首度出現,之後每年都有人使用,於 2019
年出現高峰。

由此可證,「姨母笑」、「pick」等字詞在 Dcard 的流行時間點,與中國流行娛樂時間
趨勢相符。若把 Dcard 論壇語料視為臺灣年輕人的網路行為縮影,臺灣年輕族群學習中
國流行語的主要來源便離不開中國的影視、娛樂節目、動漫遊戲等次文化(subculture)
的流行。



探究中國流行文化輸出大本營:戲劇、綜藝節目等次文化的崛起

蔡老師實際調查他任課學生的影視行為:4 個班級共 105 名同學中,有 1/3 的同學表示
「自己平常會持續追蹤、收看中國戲劇和綜藝節目」。同樣地, Dcard 各年度使用中國
流行語的總次數也藏了些蛛絲馬跡。


無論是中國流行語的使用次數、還是佔整體文章的比例,皆於 2015 年開始成長,並在
 2016 年達到高峰。READr 深入檢視 2015、2016 年使用中國流行用語頻率最高的前 5
大看板,發現其中最大的共通點是對中國 的熱烈討論。


連續 2 年都上榜的討論版,分別為有趣版、感情版、心情版、女孩版、閒聊版(排序依
 2016 年為主),都有關於中國 IP 劇的熱烈討論,像是《花千骨》、《羋月傳》、《琅
琊榜》、《後宮甄嬛傳》、《微微一笑很傾城》


2015 年,被中國網媒稱作「中國 IP 元年」。中國影視產業蓬勃發展 IP 劇,像是當年
度推出的《盜墓筆記》、《何以笙簫默》、《花千骨》、《琅琊榜》等熱門 IP 都在中國
帶動熱烈討論。



當在家打開電視機,看見的就是中國流行文化

而中國 IP 劇為何能快速崛起、吸引臺灣年輕族群的目光?牽猴子整合行銷總監王師指出
,臺灣從老三台轉變成有線電視台後,頻道數增多了,「自製費用就變得昂貴,連廣告的
大餅都被瓜分了」。


早在 10 多年前,購買境外劇就成了臺灣電視台的優先選擇。對內容產業與觀眾關係有深
刻觀察的王師認為,文化商品的意義是多重的,「消費者不會願意去消費比自己還 Low、
還落後的地方所拍出的東西。」


王師強調,「娛樂內容的選擇,是一種你所想像中的美好嚮往。舉例來說,像是韓國整套
的文化輸出,除了有經濟上的意義之外,消費韓國文化內容的消費者,會覺得韓國是一個
令人嚮往的國度。」


值得注意的是,過去臺劇不斷輸出到對岸的局勢,於 2009 年後開始出現轉變。中國廣電
總局境外劇的許可部數,臺灣劇連年下滑;但反觀臺灣電視台境外劇的比例當中,中國戲
劇逆勢崛起。



從文化部影視廣播產業趨勢研究調查報告中可發現,自 2009 年起,中國戲劇播出時數連
年成長,使得向來一支獨秀的韓劇,與中國戲劇相互角逐境外劇播映時數最長的霸主。

中國戲劇後來居上,首度於 2012 年超越韓劇,更在 2015 年、2016 年、2018 年擊敗韓
劇。電視台播映中國戲劇的時間比例愈高,臺灣的閱聽眾自然愈容易觀看到。

2008 年,中國舉辦北京奧運,成功向世界展示中國國力崛起。在奧運會後,更持續投入
大規模的文化輸出戰略,持續推廣漢語學習、中華文化,有明顯想成為東亞中心的文化霸
權的野心。


這讓近年中國 IP 劇逐步取代韓劇,成了臺灣電視台黃金時段的收視保證。以收視長紅的
《後宮甄嬛傳》,創下了首映後 3 年內重播了 10 次的紀錄,《步步驚心》以重播 6 次
緊追在後,還掀起了一波回溯閱讀原作小說的熱潮。


中國影視文化抬頭之餘,伴隨著中國影音平台「愛奇藝」臺灣站的正式落地,臺灣閱聽者
收看中國的戲劇、節目的門檻也大幅降低,中國流行文化的討論熱度更甚以往。

不過,對中國影視內容產業有多年研究的中山大學東南亞研究中心研究員廖美,指出中國
流行文化能強勢崛起的關鍵,離不開 「中國特色的 IP」。


解密「中國特色」的娛樂內容產業:夾帶「粉絲經濟」與「流量明星」

亞洲地區最早將小說、漫畫改編成影集的是日本、韓國,但從來不特別強調 IP 劇;但為
何中國影視圈、製片方與投資方卻不斷強調「IP 劇」?

「一個是『粉絲經濟』,另一個是『明星流量』,如果沒有這兩個支柱扶持,中國的 IP
劇跟日本、韓國並沒有兩樣」,廖美進一步表示,中國的粉絲經濟不單純只是偶像與粉絲
的關係,是系統性的操作。


實際拆解 IP 劇的產製過程,中國影視內容生產端將膾炙人口的文本(包含遊戲、網路小
說、小說、民俗故事)改編成影集或電影創作,「以銷售的角度來看,如果賣不好,至少
還有基本粉絲,不會虧錢」。


廖美強調,再加上開發新客源的思維,找來自帶流量的明星藝人擔綱演出,「就算不熟悉
這個劇本,追隨藝人的粉絲還是會衝著支持,」強強攜手加持下,等於消費的客群除了有
熟悉、支持原著的粉絲,還有單純為了支持偶像而去收看的粉絲客群。


「中國 IP 劇變得不單純只是作品跟觀眾的關係、也不只是表演者跟支持者的關係,而是
具有『中國特色』的一條龍產業。」廖美點出關鍵。

實際分別詢問大學生小妤、高中生林俞淨,驗證了「中國特色」一條龍娛樂內容的強勁之
處。

兩人都表示不太看臺灣的節目,小妤還說到,有時身邊人在討論臺灣偶像劇時,自己常在
狀況外,「臺灣紅什麼其實不太知道。」

但一提到最喜歡的明星與藝人,兩人不約而同地回答——中國藝人肖戰、王一搏;有趣的
是,兩人愛好的中國藝人,都是圍繞在一部 2018 年底上映的中國 IP 劇《陳情令》

林俞淨說,自己之前就相當關注肖戰,「後來他又出演了《陳情令》,《陳情令》的原小
說是我看過的,是我比較喜歡的小說,因此特別找來看(劇)。」小妤更興奮地分享,「
我是因為親戚看才跟著看的,《陳情令》是真的很紅,去年(2019 年)超火的!它延燒
到今年都還在火,你可以去搜一下就知道。」


小妤還提到,自己為了關注中國古裝劇《陳情令》男主角王一博、肖戰的消息,因此特別
會去關注微博,「為了看懂大家在討論什麼,自然就會學他們(中國)的流行用語,像是
打 call ,就是為明星聲援的用語。」



當中國文化成流行 不跟著用就落伍

或許林俞淨與小妤只是部分狂熱者,但另一位在南部唸大學的陳婷宜(化名)就表示,自
己並不追崇中國戲劇與節目,卻時常聽到朋友們會使用中國流行語,或討論中國時下最紅
的戲劇與綜藝,漸漸地也會受影響。


『小哥哥』、『走心』是聽到朋友講,我原本不知道是什麼意思,如果我不用的話,會
覺得『為什麼大家知道我都不知道』,後來就跟著講了;或是像『走心』這個詞,我很常
會不經意使用,因為跟朋友聊天時,就忽然覺得很適合形容...自然而然地就會說出來。」

陳婷宜也提到,自己頻繁使用「小姐姐(小姊姊)」一詞,主要是常看到 Dcard、蝦皮,
關於穿搭或是美妝的討論,就會使用「小姐姐」風格妝容、穿搭。


同儕間風靡使用、再到網路論壇與商品販售,中國流行語真的成了時下風潮嗎?觀察緊跟
時事、追求流量點閱的臺灣網路新聞媒體,READr 分析刊登在網頁上的新聞文字,發現
三年(2018~2020 年)來,每 10 篇就會有 1 篇網路新聞會使用到中國流行語。其中又
以 ETtoday 東森新聞雲、中時電子報、聯合報使用頻率最高(依 2020 年為基準)。


「做流量,就是不能跟讀者作對,」一位曾任職上述其中幾家媒體的中階主管表示,早些
年還很抗拒使用「網紅」一詞,但當各家媒體都用「網紅」下標,在追求高點閱的 KPI
教條下,「我自己覺得有點不得不,因為當大家都這樣用的時候,你不跟著使用,就變成
你很怪。」


臺灣年輕人與中國流行語,背後牽扯「國家認同」?

吳子午提到,他觀察到校內一名女高中生,從國中時期開始,Instagram 貼文都自動轉換
成「簡體字」,更使用 QQ、微博、抖音等中國社交軟體,目的是為了更貼近自己崇尚的
中國偶像。


另一名高中生林俞淨受訪時,用著一口中國腔回應自己很渴望有機會能去中國,「大陸發
展比較快,東西比較多,像我本人會看小說漫畫,大陸那些Cos比較多,就是發展比較快
、多樣化。」


提到自己的中國口音,林俞淨提到,「狼人殺我是玩大陸的,他們講話很大陸腔,我到
後來也講話也變得很大陸腔,我現在變得比較注重咬文嚼字,就是他們的文化很標準。」

大學生小妤也分享,自己是喜歡中國的傳統文化,並不會想到統獨議題。她提到,之前自
己曾因為使用「視頻」一詞,被同學糾正,讓她感到相當錯愕,「大家都聽得懂就好了啊
,差不多啊。」


吳子午認為,「長遠來看這不是一件好事,一個詞彙代表的是一個文化的底蘊,如果學生
越常使用中國詞彙,就代表越加熟悉這個文化的內容,很可能進一步對這個文化產生認同
感」,他憂心地說:「這樣真的好嗎?對現在的臺灣是好事嗎?」


長期研究民族主義的中研院社會所研究員汪宏倫認為,語言文化的交流,本來就是無可避
免、也很正常的事情。

「我不會特別覺得使用這些(流行)詞彙有什麼問題,」汪宏倫解釋,語言是活的,尤其
流行用語有時會形成風潮、過一陣子又會衰退,但在兩岸關係「不正常」的框架下,交流
過程中所產生的扭曲、張力、緊張,很容易使得本來低政治性、沒有政治意涵的東西,都
容易帶有政治解讀。


不過,汪宏倫提醒,當臺灣與中國兩者的政治經濟力量的差異越來越大的情況下,「在選
擇詞彙、發音時,刻意地改變(臺灣)原有的用詞跟發音,趨同於某一種標準,認同也好
、權力關係就隱隱約約出來了,這裡頭就內含了一些議題值得探討。」


汪宏倫指出,中國與日本、韓國等帶動流行文化亞洲國家不同,對臺是有主權宣示、領土
主張,臺灣人不能輕忽中國的政治意圖,「大家都不想討論政治,都說不要用泛政治的眼
光來看,很現實的是,這個世界上沒有什麼事情與政治無關,特別是兩岸關係上,凡事都
是政治、充滿了政治意涵跟意味。」


「認為他們(中國)講的話比較好聽、用的詞比較精準,這種意涵著『中心跟邊陲』、『
尊跟卑』關係,還是太深刻地存在於很多人對兩岸關係的想像,認為中國才是文化的根源
,如果是這樣想的話,的確是會讓臺灣這個共同體的基礎,造成鬆動。」他舉例。


汪宏倫也提到,中國對臺戰略都已註明所謂的「入島、入戶、入腦、入心」,「這並不是
要強調敵我意識,是臺灣人有沒有自覺。把中國當作臺灣文化的根源跟源頭,會產生
不由自主盲目的崇拜、要去依附中國,這樣的想法是非常危險的。」


不過話鋒一轉,汪宏倫認為,大家對於臺灣是怎麼樣的一個地方、要如何珍惜維護這個政
治共同體,藉由這樣的討論,培養出臺灣在地的「公民意識」,反而是一件好事。

「自己要有自覺,這個背後有沒有任何政治意涵、政治效應,這些效用就是作用在你自己
身上,如果有這種自覺有培養出來的話,文化交流所造成的詞彙傳播,就不必特別擔心。
」汪宏倫強調,「臺灣人要不卑不亢的面對中華文化,這件事情非常重要,但這還是有一
段很長的路要走。」


廖美也持相似意見,她認為流行是反映當下的時事,但流行也會有退流行的時候。

不過廖美提醒,若琅琅上口的中國流行詞彙,其字面意義與背後脈絡是反民主、鄙視人權
、強勢維穩、歌頌共產極權,像是「主旋律」、「廣大人民群眾」、「脫貧攻堅」、「敘
事宏大」......等帶有特定意識型態詞彙,廖美強調,「就該很驚醒地不去使用,避免

牙牙學舌後,內化成為自己的信念和價值。」


流行文化強國恐將退燒?法令成了中國娛樂文化的緊箍咒

中國流行語背後意涵的強勢文化,能在臺灣持續領航多久?業界人士王師與影視學者廖美
持相似看法 —— OTT 時代下,中國影視實力反而受制於自己的官方法令。

王師舉例,原本預定前年(2019 年)上映的戰爭片電影《八佰》,成本高達新台幣
 23.5 億元,卻因為官方審查時間難以預期,上映時段一延再延。第一出品方「華誼兄弟
」為了讓公司續命,透過各種方式借款,董事長王中軍甚至拍賣自家收藏品與香港房產,
試圖挽救公司。


直到官方審查結束,《八佰》正式於去年下半年上映,靠著票房衝破新台幣 126 億元,
一舉成為去年度全球最賣座電影,「華誼兄弟」才逆轉破產局勢。

王師強調,經商最重要的是風險管控跟環境的可預期性,「內容產業的本質就是風險很高
(競爭激烈),如果還加上政治風險,就是高上加高。」他指出,政策上的不確定性,以
及擔心內容上的審查尺度不斷變化跟游移的恐懼,會使得內容文化產業無法正常被預期、
正常被投資。


廖美也提到,近 2 年中國廣電總局開始針對網劇勒緊監控,像是外遇、師生戀、同性戀
等設定凸顯人性的元素,都很可能因為先審後播的限制,間接迫使創作者進行自我審查
創作的作品也難以有新的突破點。再加上這幾年,國際串流平台的興起(像是 Netflix、
Disney+、HBO GO),打破影視劇的國界限制,若以觀眾角度來看,中國戲劇、綜藝節目
在國際串流平台上的吸引力,不比其他國家蓬勃多元的作品。


再過 2、3 年,當觀眾更習慣在跨多國平台收看網路戲劇,「屆時年輕人對戲劇品質有更
多比較和選擇,現下以看陸劇為主的族群會產生一定變化。」廖美指出。

廖美提到,粉絲本身就是一種流動的民意,「感悟、感情、感受常常需要透過作品(不管
電影、電視劇或綜藝節目)與明星藝人產生連結,一個沒有作品的藝人(比如因為「劣跡
」或「道德瑕疵」被封殺),就算之前有強韌的粉絲基礎,也可能在一夕之間崩塌,像是
近期的鄭爽代孕棄養就是一例。」



從臺灣近 40 年的流行文化趨勢變化可發現,不論是港影、日劇、韓劇,再到近年的中國
劇,主導整個臺灣流行文化與目光的,往往是當時代的內容文化的強國。追根究底,王師
解釋,「臺灣本地內容產業一旦疲弱,臺灣就會是全世界任何內容產業強國的殖民地。」

近幾年,臺灣已開始關注到文化內容自製的議題,不再只有陣頭、辦桌、宮廟等元素才能
代表臺灣。王師樂觀地看待近年的臺劇復興,像是《我們與惡的距離》、《俗女養成記》
等現象級臺劇,成功走進庶民文化,「唯有在文化上逐步地去釐清,究竟什麼是臺灣,臺
灣人是誰?在做什麼?之後才有可能發展出獨特的文化創意產業,這幾年已有慢慢的往前
邁進。」






--
--
※ 文章代碼(AID): #1WTC-hqz (Gossiping)
※ 文章網址: https://www.ptt.cc/bbs/Gossiping/M.1618268075.A.D3D.html
deepdish: 低卡帶風向1F 04/13 06:55
※ 編輯: filmwalker (58.114.13.127 臺灣), 04/13/2021 06:57:03
egg781: 蛤?有些是台灣本來就有的吧2F 04/13 06:57
linceass: 問豬油啊 整天接地氣3F 04/13 06:58
ISNAKEI: pick是英文欸= =4F 04/13 06:58
duoloveyang: 無災啦,麥問5F 04/13 06:58
ilovemiao: 這篇也太長==6F 04/13 06:58
ISNAKEI: 立馬我非常確定在以前的小說裏就有在用了7F 04/13 06:59
Mikoto41: 種草也不是源自強國吧…8F 04/13 06:59
hanslins: 白痴,自己不造星當然沒有流行,台灣新星有誰?9F 04/13 06:59
shampoopoo: 說真的ptt也差不多了啦 “分分鐘” “怕不是”這種文法越來越多了10F 04/13 07:00
Mikoto41: 自信點 好像也是?12F 04/13 07:01
castjane: 之後新台灣一堆越南或菲律賓 只會越多元 根本不用強調中13F 04/13 07:01
filmwalker: 但都是台灣沒在用  對岸造成流行 反攻回台灣14F 04/13 07:01
castjane: 華本位思考15F 04/13 07:01
qq955166: 網紅 學霸 老司機 的台灣詞彙是什麼?16F 04/13 07:02
castjane: 之後升學英文可能還比中文重要17F 04/13 07:02
princeguitar: 莫忘世上低能多18F 04/13 07:04
castjane: 低能沒救 王師根本五毛19F 04/13 07:06
filmwalker: 網紅=網路意見領袖   學霸=高材生20F 04/13 07:07
glenmarlboro: 奇葩跟佛系也算? 佛系根本日本傳來的
https://i.imgur.com/IfLk0pf.jpg21F 04/13 07:07
[圖]
Okonkwo: 低能卡23F 04/13 07:07
lyt40: 韓國影響強國比較多吧24F 04/13 07:07
haoyin0105: 我爸媽所有東西東歐已經簡體字了 怕25F 04/13 07:07
filmwalker: 老司機=內行人26F 04/13 07:07
almaa980909: 無腦盲從中學生= =27F 04/13 07:11
realmd: 甲甲令紅成那樣,最好同性戀題材有再審啦28F 04/13 07:11
qq955166: 哦 謝謝29F 04/13 07:11
miacp: 網紅不就網路紅人的縮寫?不大算中國傳來的吧30F 04/13 07:11
qq955166: 我也覺得網紅不太算, 不過其他兩個確實有台灣詞彙31F 04/13 07:12
NuCat: 網紅啊不就網路名人 學霸=模範生 老司機...大概就 不知道(32F 04/13 07:13
Dia149: 沒錯啊台灣小孩本來就在學中國的啊以後都要去中國發展的33F 04/13 07:14
KangSuat 
KangSuat: 中國台灣日常 強國青年又怎麼了?XDDDDDDDDDDDDDDDDDDDDD34F 04/13 07:15
hmt17: 學業中的霸主=學霸沒毛病 親! 老鐵 接地氣35F 04/13 07:15
shihpoyen: 有些根本不是對岸的用語吧 奇葩在教育部辭典裡有36F 04/13 07:16
KangSuat 
KangSuat: 將來台灣小孩都要帶紅領巾唱社會主義好的 大驚小怪XDDDD37F 04/13 07:16
biggest1983: 現在就連廣告都會講給力了,每次看到都超反胃==38F 04/13 07:16
yesyesyesyes: 帶這什麼風向39F 04/13 07:17
glenmarlboro: 閨蜜(密)早在yahoo即時通時代就很流行了 顏值擔當看也知道從日本來的 擔當在日本本來就是「負責」「主角」的意思也是一種職稱 華語圈沒看到有人名片拿出來職稱xx擔當的40F 04/13 07:18
insomniatw: 都是垃圾媒體標題帶頭大量使用吧44F 04/13 07:19
zzahoward: 政治人物整天接地氣大家都一窩蜂狂讚了XDDDDD45F 04/13 07:20
hmt17: 一些用語都從日韓出來的 顆顆46F 04/13 07:20
shokuo: 明明就是電視台跟記者害的47F 04/13 07:20
kelly7788: 「現象級台劇」也是對岸用語吧48F 04/13 07:20
fidelity77: 蔡英文執政然後年輕人卻中國化,你說說該怪誰呢呵呵49F 04/13 07:20
churrox: 把Pick歸在中國用語有點暴力50F 04/13 07:22
conanhide: 李佳芬的閨蜜51F 04/13 07:24
DellSale999: 比較危險的是 爸媽綠吱吱 孩子瘋抖音52F 04/13 07:24
reuentahlv: 在中國流行不代表全都是中國用語吧,舉的例子明明一堆53F 04/13 07:25
lyzn: 說好的天然獨呢!變成天然統54F 04/13 07:25
reuentahlv: 日本混台灣55F 04/13 07:25
youchen68: 這文也太長了 you know56F 04/13 07:26
fytnship: 不少中老年人 自己都在line上分享支那影片了57F 04/13 07:26
windyyw: 這帖子真溜 我頂58F 04/13 07:27
Workforme: 綠:難怪總是說中共同路人越來越多 這些都預備軍59F 04/13 07:28
regina76112: 小論文等級,用心。的確文化入侵很嚴重!60F 04/13 07:28
anper: 這文也太長了吧61F 04/13 07:28
AlianF: 宮鬥劇 好看^0^62F 04/13 07:28
peter28222: 龜蜜63F 04/13 07:28
LoveMakeLove: 台灣吃棗藥丸233364F 04/13 07:29
warluck: 文化認同是最不可擋的65F 04/13 07:29
hmt17: 非版規許可的野雞媒體 滾66F 04/13 07:30
MGuarder: 今天我洗你們的用語 明天血洗你們的島嶼 溫水煮青蛙67F 04/13 07:31
platinum500a: 3Q該出手了吧 最愛的議題來囉68F 04/13 07:31
Siu: 這不是新聞網站吧69F 04/13 07:31
peacil200: 講中文是滲透,講英文就不是了? 英文還是國家帶頭講70F 04/13 07:31
mapxu664: C位那些不是韓國翻譯來的嗎71F 04/13 07:31
fytnship: https://i.imgur.com/ZYrpo1i.jpg 綠委自己都在看陸劇了https://i.imgur.com/QBeWYGT.jpg 小英總統也在看陸劇72F 04/13 07:32
[圖]
 
[圖]
h0103661: 明顯,這媒體不合板規吧74F 04/13 07:32
sobiNOva: 中國抄韓國 台灣抄中國 然後說被中國統戰XD 低能兒
中綜之前狂抄韓國才會抄回一堆韓國用語75F 04/13 07:33
matlab1106: 什麼滲透?是中國用語需要我們用 時空環境不同了77F 04/13 07:33
retre77: 其實情況嚴重更多...將會在未來5~10年表現出來78F 04/13 07:34
sobiNOva: 閨密是台灣傳去大陸的...79F 04/13 07:34
JackeyChen: 認真說,這也不影響國家認同啊80F 04/13 07:34
sobiNOva: 因為台派自己內心脆弱腦袋癱瘓隨便就被洗腦阿81F 04/13 07:35
fidelity77: 最搞笑的是有些菸粉最愛講五毛入侵網路才害大家被中國文化、支語滲透,卻無視電視上本來就一直在播陸劇、陸82F 04/13 07:35
mapxu664: 愛看小說漫畫還想去中國?人家都想run出來,要進牆內什84F 04/13 07:35
kina: 我覺得寫得很好啊85F 04/13 07:35
ken720331: 又在抗中保台嗎? 要不要雙語國家讓英文進來...變成美86F 04/13 07:35
fidelity77: 綜,  政府早就公然讓中國文化入侵了,你們是眼睛瞎了87F 04/13 07:35
mapxu664: 麼想法,我搞不懂88F 04/13 07:35
fidelity77: 嗎wwww89F 04/13 07:35
jeffguoft: 看台灣給綠共搞得烏煙瘴氣,就覺得讓紅共試試看好像也90F 04/13 07:35
jkreg: 支那畜入侵91F 04/13 07:35
jeffguoft: 是選擇92F 04/13 07:35
wate5566: 一堆新聞自己用最爽 還想推給年輕人==93F 04/13 07:36
icui4cu: 老師有病嗎?我也常說ㄚ哩ㄚ都,毆一吸,難道我就變日本人嗎?94F 04/13 07:36
keyman2: 台劇不爭氣 怪我囉96F 04/13 07:37
cjo4zo2k7al: 語言不是本來就持續在更新和融合嗎...?沒必要硬扯政治和國家認同。97F 04/13 07:39
hank81177: 大陸詞彙就是比較優秀好用啊99F 04/13 07:39
hayate232: 很多都是古文字和日文,這支語警察真的管的有點超過857F 04/13 11:23
luckycat158: 台灣的娛樂產業走下坡 理所當然帶來的影響嚕858F 04/13 11:24
hayate232: 就好比,御宅族=宅=宅男  這演變一樣859F 04/13 11:24
drmactt: 從被噓爆到現在就十幾年而已,從文化輸出到被輸入 可憐吶860F 04/13 11:24
hayate232: 這東西 真的可以打一篇 學店論文了 幹XD
一堆根本不是支語的被說成支語,很無言耶861F 04/13 11:24

--
--
(filmwalker.): [新聞] 中國用語滲透台灣?從 Dcard 數據窺見年輕人網路用語趨勢 - Gossiping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