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板 CityNight
作者 標題 [筆記] 【整理用】 社群網站爭議 #SNS #社群媒體
時間 2021-03-15 Mon. 13:28:30
> https://disp.cc/b/261-d7NV 【整合】 Facebook爭議 #臉書 #FB
> https://disp.cc/b/261-d7NW 【整合】 Google爭議 #谷歌
> https://www.plurk.com/p/moc9cr 【WWW29周年】憂心網路成為大規模武器 網際網路發明者李爵士呼籲應立法規範社群媒體設
> https://www.plurk.com/p/n8968b WWW30周年快樂!但發明人李爵士說:還有很長的一段路要走,我們還有時間拯救。
> https://www.plurk.com/p/ms0bqu 發仇恨言論遭推特永久禁聲 倫敦數千名極右派人士展開 "保衛言論自由"遊行
--
※ 作者: Ctea 時間: 2021-03-15 13:28:30 (台灣)
https://imgur.com/zyaSpLw
![[圖]](https://i4.disp.cc/imgur/zyaSpLw.jpg)
https://imgur.com/ErFrVZE
![[圖]](https://i4.disp.cc/imgur/ErFrVZE.jpg)
※ 編輯: Ctea 時間: 2021-09-17 01:53:25 (台灣)
https://dq.yam.com/post.php?id=13428
誰才是言論自由的最大隱憂?Google、Apple、亞馬遜接連封殺社交媒體Parler
https://dq.yam.com/post.php?id=13597
因Twitter發文遭判刑 一名饒舌歌手掀起的西班牙之怒
via https://www.plurk.com/p/okfbjv
※ 編輯: Ctea 時間: 2021-09-23 13:13:27 (台灣)
https://leg.colorado.gov/bills/sb21-132
Digital Communications Regulation | Colorado General Assembly
via [轉LINE] 科羅拉多州參議員打算提出新法案,如果網路社交平台允許使用者張貼仇恨言論、假新聞等資訊,就可以每天對網站罰款 5000 美金
- 「打壓言論自由啦叭叭叭」(設計對白
= 分隔線 =
https://www.plurk.com/p/lnuj6e Facebook等四大科技巨頭與歐盟達成反恐行為守則,將共同打擊網絡仇恨言論
https://www.plurk.com/p/lz8276 臉書、推特、Google與微軟合作對抗極端分子內容:計畫建立「獨特性數位指紋」資料庫並互相分享 藉以找出推廣恐怖主義的圖片與影片
https://www.plurk.com/p/m7l126 【SNS責任】 英國會議員們:必須課以高額重罰金 讓社群網站媒體公司對激進言論與偏激內容負責
= 分隔線 =
https://www.plurk.com/p/ktwztc 臉書增3禁 裸露 霸凌 散布仇恨
https://www.plurk.com/p/lkcwt0 「臉書完完全全縱容用戶的暴力言論,對人體與裸露卻極端滿口道德仁義。」
= 分隔線 =
https://www.plurk.com/p/ltwfos 開除了人類編輯的同時 臉書就已經喪失了對抗假新聞的能力
https://www.plurk.com/p/lxy4zs 臉書將組專案部門處理假新聞 據傳主管們也在幫著檢視以試圖消除政治偏見
https://www.plurk.com/p/n75scf 歐美吹起反疫苗風 和民粹主義有關係
※ 編輯: Ctea 時間: 2021-03-15 13:33:31, 13:38:56 (台灣)
> https://disp.cc/b/261-aDSW 赫胥黎的警語:在這個時代,老大哥並沒有存心監看我們,是我們自己盯著他看
https://www.plurk.com/p/o6852a
【Jinbo 】舊文重發: 科技反烏托邦的奴役之路
FB/Twitter/IG之類主流social media共同的爛點:
1. 用演算法決定你的主河道看到什麼,而不是按時間排序
2. 回應不顯示全部,而是把最多讚的或最多人點的推到前面,甚至直接隱藏一部分回應而不跟你講
3. 橫向連結強迫收看: 只要跟隨名單或朋友名單按了讚或轉就推到你面前,然後一旦東西多起來又是靠演算法決定給你看什麼
4. 演算法真正的目標是收集使用者資訊與偏好提供給網路商務公司,然後針對客戶投放偏好的廣告與資訊。
整體來說這一整套現在的SNS運作模式,對使用者的體驗本身毫無助益,而且很簡單就可以轉為給IT公司控制言論服務
共同的問題都是: 因為演算法跟秉筆太監一樣直接控制了接觸與否和優先順序,等於直接控制資訊流動的方向。
被抓包審查言論就推說都是AI決定的,然而AI也是人寫的,無非是狡獪開拖之詞,實際上就是用自己撰寫的規則在審查言論,尤其現在乾脆不演了直接說為了你好我就是要審,言論自由吃屎去吧。
IG/Twitter/FB這些都是先故意把服務設計成不斷擴散橫向收集資訊,把超量的資訊堆到你面前讓你沒空自己挑選,再來說那我用演算法替你決定要先看什麼;反之plurk這種不搞橫向連結的---或擴散區(偷偷說)與主河道分開的,會止於一個人單位時間可以接受的最大資訊量,所以擴散效果有限但也避開了被人控制你看到什麼的問題: 要看到甚麼終究是你自己決定的。
以擴散能力來說,Twitter/FB/IG當然是壓勝plurk,盈利能力也是: Plurk是傳統營利模式賣服務,估狗FB推特都是賣使用者資訊+擴散廣告。跟使用者收錢以外他們還可以賣別的東西,當然好賺。
但身為用戶的立場,最重要的功能"選擇自己想看的內容"來說這三家都是垃圾級的: 人其實就沒有空看那麼多東西,把超量資訊堆到你面前引發你uninformed的焦慮再用演算法控制你看什麼,這就是一條資訊反烏托邦之路
然後有這些data mining挖來的資訊讓IT企業可以做第二層的網路言論控制:「切斷擴散節點」;網路雖然大家都可以亂逛但實際上還是有言論擴散的「點」,因為人沒辦法全部看所以選擇跟隨特定的粉專或個人或媒體帳號,總之只要把這些地方破壞掉,資訊散播的速度就會「變慢」
而data mining可以準確地找出在自己SNS上"什麼族群的人的擴散節點是哪些粉專",搭配遮蔽關鍵字與關鍵資訊就可以達成實際意義上的言論控制,讓他「不想要被傳播」的東西傳不出去;所以說為什麼IT公司的行為對言論自由極為有害就是這樣,誰給了他們權力決定什麼東西該被擴散?
如今在這個SNS全部都不演了的加速時代只能說多數人都發現得太晚,IT大企業做的事與支那沒有差別,結果也沒有差別,別再自欺欺人了,左派的烏托邦結局都一樣: 永遠是反烏托邦
當初發這篇的時候科技公司還只是在管你看不看的到,現在已經變成管你能不能說什麼了--連米國總統都可以基於IT公司的主觀判定把他禁言,等於說在科技巨擘的SNS平台上沒有人可以有言論自由,而自認進步派覺得床破死好的也不要太得意,因為"平等" "進步"的詮釋權從來就不在你們的手裡。想像一下太陽花的時候如果這些收支那的錢的IT企業把所有反KMT粉專與網紅全部封禁,網路上貼「拒絕服貿」、「ほいほいくま」的人全部封號一個月會是什麼光景。
希望有警覺的人能夠從現在開始出埃及,就算不馬上拋棄FB推特這些平台也要狡兔三窟多挖幾個避難地點和備份自己的文章作品,說到底所謂雲端從來就不在雲上,而是在網路公司的機房硬碟裡
那麼我說完了,要轉要節錄都請便,All rights released
※ 編輯: Ctea 時間: 2021-03-30 12:38:58, 12:41:05 (台灣)
> https://www.plurk.com/p/n8a89q 華倫說若她當選美國總統就要拆解臉書、Google,還有亞馬遜 ── 她說的是對的
https://talk.ltn.com.tw/article/paper/1435841
吳修銘近年來批評美國科技巨頭不遺餘力,他去年著作「巨頭的詛咒」更進一步警告在經濟上依賴少數大企業的危險,認為將導致財富與收入不平等、政治腐敗,且獨裁思維越來越強。吳修銘在該書中譯本的序文提到,父親家族原本來自台南市,他於九○年代在台灣度過的時光,成為這本書的重要靈感。
吳修銘認為,他很關注是否可能打造一個經濟體,是立基於成千上萬家的小公司,而不是建立在少數幾家巨型公司的成功之上,是一種真正分權的經濟。台灣所面臨棘手問題是,如何抗拒讓企業變大且合併為壟斷巨頭的壓力,尤其在與中國大陸企業競爭時,更是如此。這是未來十年的迫切挑戰。
https://news.ltn.com.tw/news/politics/paper/1436928?via=Denise*
企業壟斷 台灣獨立 拜登
※ 編輯: Ctea 時間: 2021-03-17 08:09:52 (台灣)
https://www.plurk.com/p/o6fupg
遭到Google、Apple和Amazon三巨頭封殺
https://dq.yam.com/post.php?id=13428&utm_source=plurk&utm_medium=post
誰才是言論自由的最大隱憂?Google、Apple、亞馬遜接連封殺社交媒體Parler | DQ 地球圖輯隊
「如今,我們生活在一個擁有壟斷性權力公司的國家中。這些公司手握決定是否要從任何數位平台踢除、刪掉某人帳號的權力,不管他是在賣東西或是什麼的。」
#言論自由 #仇恨言論 #AWS
※ 編輯: Ctea 時間: 2021-03-30 12:42:05, 17:06:52 (台灣)
https://www.google.com/search?q="Tom...p;sourceid=chrome&ie=UTF-8
Tom Holland宣佈停用IG,引起大家對社交媒體的反思
※ 編輯: Ctea 時間: 2021-04-14 06:29:54 (台灣)
https://www.plurk.com/p/m7l126
【SNS責任】 英國會議員們:必須課以高額重罰金 讓社群網站媒體公司對激進言論與偏激內容負責 - 衛報媒體版
https://www.plurk.com/p/n862a3
網際網路自律系統失能 英國上議院呼籲要有個「超級數位規範」法條
= 分隔線 =
> https://www.plurk.com/p/n5kcy6
= 分隔線 =
https://www.plurk.com/p/m1085p
臉書線上直播虐待 芝加哥警方逮捕四名嫌犯
https://www.plurk.com/p/m12e70
臉書拒絕回答、解釋為何他們沒有及時把虐待影片直播砍掉撤下而讓他直撥30分鐘
https://www.plurk.com/p/m6y24c
賓州一名男子將自己槍殺人的實況用臉書直播出 後死於警方追捕
https://www.plurk.com/p/m7dnpk
【臉書爭議又一樁】 泰國20歲男子線上FB直播槍殺11月大的女兒後自殺 竟然在24小時後才下架
https://www.mirrormedia.mg/story/20201215edi030/?utm_source=feed_related&utm_medium=line
社群平台若未移除非法內容 英國擬立法罰10%營業額
via https://today.line.me/tw/v2/article/WRoG25
※ 編輯: Ctea 時間: 2021-06-11 15:29:47 (台灣)
https://www.axios.com/trump-lawsuit-...8cab-cafe31f0bae7.html?via=FTB
老川對FB跟TW老闆提告了
※ 編輯: Ctea 時間: 2021-07-08 09:44:34 (台灣)
> https://disp.cc/b/261-ce9i
> https://news.ltn.com.tw/news/world/paper/1461559/ 洛杉磯頒口罩令 警拒執法
2021-7-19 05:58
https://news.ltn.com.tw/news/world/breakingnews/3607977/
呼應拜登 美公衛局長指控社群媒體傳播疫苗不實資訊
https://img.ltn.com.tw/Upload/news/600/2021/07/19/phpdD2n7f.jpg
美國公共衛生局長莫西18日表態支持加州洛杉磯郡恢復室內公共場所戴口罩的規定,並指責「臉書」等社群媒體公司助長疫苗錯誤資訊傳播。(美聯社檔案照)
美國公共衛生局(USPHS)局長莫西(Vivek Murthy)18日表態支持聯邦政府的防疫指南,即完整接種武漢肺炎(新型冠狀病毒病,COVID-19)疫苗者不再需要戴口罩,但支持各地視疫情發展和接種率彈性調整政策,同時指責「臉書」等社群媒體公司助長疫苗錯誤資訊傳播。
法新社和路透報導,莫西在美國有線電視新聞網(CNN)節目「美國國情」(State of the Union)等數個電視節目中表示,聯邦政府允許已經接種者不必再戴口罩,但各地可以根據新增感染病例和接種率,視疫情發展彈性恢復戴口罩的規定,就像加州洛杉磯郡一樣。
洛杉磯衛生當局15日表示,由於新增確診與住院人數持續增加,17日晚間11時59分起重新實施室內公共場所強制戴口罩的規定。不過,洛杉磯郡警長辦公室聲稱,此舉違反美國疾病管制暨預防中心(CDC)防疫指南,將不予執行。
在Delta變種病毒肆虐下,美國上週新增確診病例比前7天增加70%,平均每天達3萬例。每週死亡人數增加26%,平均每天有250人死亡,其中大部分是未接種疫苗的患者。莫西表示,由於疫苗接種率停滯,他對今年秋天的疫情發展感到「高度憂心」。
莫西呼應美國總統拜登的說法,指控社群媒體助長質疑武肺疫苗安全性和有效性的虛假資訊傳播。儘管他肯定這些科技公司已採取積極措施,但「我也在公開和私下場合告訴他們,這還不夠。」
針對拜登認為社群媒體「殺人」的指控,臉書副總裁羅森(Guy Rosen)17日在該公司部落格貼文為己辯護,指稱臉書在美國的用戶有85%接種過或希望接種武肺疫苗,而拜登未能達成7成美國人在7月4日前接種的目標,並非臉書所造成。臉書已經制定規範,防範與武肺及疫苗相關的虛假資訊,並提供關於這些主題的可靠訊息。
明尼蘇達州民主黨聯邦參議員克羅布查(Amy Klobuchar)在「美國國情」節目中表示,她正在尋找讓社群媒體公司對疫苗錯誤訊息承擔法律責任的方法,並暗示某些公司可能必須被拆分,「我喜歡使用反壟斷手段,這樣才能與壟斷性平台展開競爭。」
密蘇里州春田市(Springfield)市長麥克盧爾(Ken McClure)便將當地疫苗接種率低下的部分原因,歸咎於錯誤資訊的散播。麥克盧爾在哥倫比亞廣播公司(CBS)的「面對全國」(Face the Nation)節目中表示,許多透過社群媒體傳播的東西傷害了整個社會,「還有我們的社區。」
#COVidiot #沒公德心 #沒自覺 #假新聞 #假消息 #社群網站爭議
※ 編輯: Ctea 時間: 2021-07-19 21:01:09 (台灣)
※ 編輯: Ctea 時間: 2021-11-27 16:12:11, 16:55:32 (台灣)
※ 編輯: Ctea 時間: 2022-04-08 13:33:36 (台灣)
※ 編輯: Ctea 時間: 2022-04-15 10:29:03, 11:12:18 (台灣)
※ 編輯: Ctea 時間: 2022-04-21 02:57:58 (台灣)
2022-10-08 01:00AM 2022-10-07T17:00:58Z #顯示會隨著閱讀者所在地跑
https://arstechnica.com/gadgets/2022...hot-asks-you-to-share-instead/
Twitter knows you took a screenshot, asks you to share instead | Ars Technica
via https://disp.cc/b/261-bcuz
- 不知道會不會影響到噗浪那些翻推特的人
#推特惠知道你截圖 #臉書APP也會 via FTB
※ 編輯: Ctea 時間: 2022-10-09 09:31:59 (台灣) *
> https://www.plurk.com/p/km4fyi 網路其實是不太自由並不平等的
> https://www.plurk.com/p/mm1obi 索羅斯喬治:臉書與Google是對社會的威脅 應要有更多規範與管制
> https://www.plurk.com/p/m15j1a 【Adam Ruins Everything】 免費網站真的「免費」嗎?
> https://www.plurk.com/p/lnulu1 科技如何劫持人們的心智:一位魔術師、Google設計道德學家的觀察
> https://disp.cc/b/261-aqrV 科技文明病
> https://www.plurk.com/p/mlnd3b IGer正在將"旅行"的生命與靈魂給抽走
> https://www.plurk.com/p/mllpaj 還好還有Instagram,研究顯示Facebook持續流失年輕族群
> https://www.plurk.com/p/p3c8wq FB過氣剩老人在用? 鄉民揭2致命傷:年輕人都用抖音、小紅書
> https://disp.cc/b/261-bxY4 媒體識讀相關
> https://www.plurk.com/p/n4x8w6 老年人更可能分享假新聞
> https://disp.cc/b/261-eyzN 網路安全與未成年人 + α #網路環境 #網路霸凌與文字暴力 #SNS相關
> https://disp.cc/b/261-az33#:~:text=光鮮亮麗 #假象 #羨慕 #社交恐懼症
「社群媒體的時代正在結束」 - 大西洋報
https://www.savoirtw.org/article/4553
Savoir | Ian Bogost:社群媒體時代的結束(或許從不應該開始)
https://www.theatlantic.com/technolo...k-social-media-decline/672074/
The Age of Social Media Is Ending - The Atlantic
https://www.savoirtw.org/images/article/4553/1679908838_pexels-slaytina-4619829.jpg
社群媒體悄聲無息地取代了社群網路的地位,這種轉變幾乎看不到,卻產生了巨大的影響。突然之間,數十億人把自己當成名人、專家和意見領袖。
已經結束了。Facebook走下神壇,Twitter亂成一團。馬克‧佐伯格(Mark Zuckerberg)的商業帝國市值縮水了數千億美元,裁員了一萬多人,廣告業務和元宇宙夢想都岌岌可危。伊隆‧馬斯克(Elon Musk)收購Twitter後,廣告商縮減預算,資深使用者也紛紛逃離這裡。社群媒體時代似乎將要終結,而且已不遠矣。
如今,我們處在這個預料之外的境地,也許可以用不一樣的視角回顧這段過去,也或許還能找到一些撫慰:社群媒體從來不是工作、娛樂和社交的自然模式,儘管人們確實已經習慣成自然。這種模式是透過一種詭異的變異演變而來的,而且過程相當微妙,以至於當時很難發現它正在發生。
這種轉變大約開始於20年前,當時可連網的電腦已經足夠普及,人們開始用它來建立和管理人際關係。儘管社群網路也存在一些問題──比如,「收集」朋友而非建立深厚的感情──但與後來所發生的事情相比,這些問題顯得微不足道。於是,社群媒體悄聲無息地取代了它的地位,這種轉變幾乎看不到,卻產生了巨大的影響。社群軟體沒有推動現有連結使其變得緊密──比如組織現實生活中的生日聚會──而是將這些連結轉變成潛在的傳播管道。突然之間,數十億人把自己當成名人、專家和意見領袖。
在全球的網路世界中,任何人都可以盡可能地對別人說任何事,而且這些人開始覺得他們理應擁有這個能力或權力,甚至認為拒絕這樣做就等同被審查或箝制──從一開始這就是糟糕的想法,甚至是可怕的念頭,完全與社群媒體本身的概念連結在一起:建立與使用的系統,完全服務於傳遞無窮無盡的內容。
但現在,或許它也能結束了。Facebook和Twitter(以及其他公司)的衰落是一個契機──不是轉往其他類似的平台,而是擁抱它們的毀滅,這在從前是無法想像的事情。
https://www.savoirtw.org/images/article/4553/1679908868_pexels-maria-orlova-4947592.jpg
社群媒體從來不是工作、娛樂和社交的自然模式,儘管人們確實已經習慣成自然。
很久以前,許多社群網路在地球上運作。被公認為第一個社群媒體的Six Degrees(以「六度分隔理論」的概念命名)於1997年推出,但在2000年網路泡沫破滅不久後便關站了──當時的世界還沒有準備好。2002年,Friendster從灰燼中重生;次年,MySpace和LinkedIn緊隨在後;然後2004年是Hi5和Facebook的誕生,後者的受眾目標鎖定了特定學院和大學的學生。那一年也見證了由Google製作與營運的Orkut問世。Bebo於2005年成立,後來被AOL和亞馬遜收購。Google Buzz和Google+誕生後又被關掉。你可能從未聽過上述的某些名字,但在Facebook遍及全球以前,這些服務都很受歡迎。
內容分享網站也成為了事實上的社群網路,讓人們觀看大部分是朋友或知道的人所發佈的內容,而不是全世界的資訊。照片分享網站Flickr是其中之一,而YouTube剛開始也被視為影片領域的Flickr。部落格(以及類似部落格如Tumblr的服務)與之並駕齊驅,它們提供了「深刻的個人想法」,相對來說比較少人觀看和參與回應。2008年,荷蘭媒體理論家吉爾特‧洛文克(Geert Lovink)出版了一本關於部落格和社群網路的書,書名生動地總結了它們的平均觸及數量:零評論。
今天,人們把所有這些服務都統稱為「社群媒體」,我們對這個名稱太過熟悉,以至於它已經失去了原有的特殊涵義。但20年前,這個術語還不存在。許多網站把自己定位為「使用者生成內容」的「Web 2.0」革命一部分,在網站和手機應用程式上提供易於使用的工具,設計目的是為了創造和分享「內容」,在當時及往後的幾年,這些產品都被定位為社群網路,或是更常見的「社群網路服務」。眾多的社群網路服務如雨後春筍般出現,還因此出現了一個俚語縮寫詞:YASN,即「又一個社群網路」,因為這些東西到處都有,就像春天的蒲公英那樣無所不在。
顧名思義,社群網路涉及的是連結,而不是發佈。將你自己的可信連絡人網路(或社會學家所稱的「強關係」)與其他人的可信連絡人網路(即「弱關係」)串連起來,產生一個範圍更大的可信連絡人網路。LinkedIn運用這種方法串連了使用者的人脈關係,成為求職與商業社交的平台。Friendster針對個人關係,Facebook針對大學同學等等,社群網路的整體理念就是打造一個能建立或加深關係的網路,主要基於你所認識的人。這種深化是如何及為何發生,大部分是由使用者所決定。
2009年左右,在智慧型手機與Instagram問世之間,社群網路變成了社群媒體,情況也發生了轉變。社群媒體提供了一個平台,人們可以透過它盡可能地大量發佈內容,遠遠超出人們現有的連絡人網路,而是開始跟我們經常忽略的人或組織建立潛在的連結。社群媒體將你、我和每個人都變成了傳播者,而結果是災難性的,但卻具高度娛樂性,更別提帶來的巨額利潤──一個災難性的組合。
社群網路和社群媒體這兩個術語現在經常混為一談,但它們不應互換使用。社群網路是一種放置、非活躍的系統──好比一個連絡人的名片夾,一個銷售對象的筆記本。但社群媒體是活躍的系統,而且極度活躍,真真實實地在這些網路上傳播資訊,而不是有需要才拿出來的放置物。
https://www.savoirtw.org/images/article/4553/1679908891_pexels-cottonbro-studio-5081930.jpg
在更新潮的TikTok和其他類似平台上,你只是被迫一頭栽進演算法提供給你的連續影片內容洪流之中。
2003年發表在《企業資訊系統》(Enterprise Information Systems)上的一篇論文提出了一個早期案例,充分說明了這點。作者提出,社群媒體是一個使用者參與「資訊交流」的系統,而這個網路從前被用於建立與維持關係,但現在被重新解釋成傳播管道。
這是一個新穎的概念。當媒體公司「新聞集團」(News Corp)在2005年收購MySpace時,《紐約時報》稱該網站是「面向年輕人的音樂和『社群網路』的網站」,該網站的主要內容「音樂」被認為是獨立於其社群網路功能之外。就連馬克佐伯格對Facebook的願景──「連結全世界的每一個人」──也意味著一種網路功能,而不是媒體傳播。
社群媒體的毒性讓人們很容易忘記這項創新在剛起步時有多麼神奇。從2004年到2009年,當你註冊進入Facebook後,你人生中認識的所有人──包括早已失去連絡多年的朋友──都在上面,隨時準備聯繫或重新聯繫。我們看到的貼文和照片內容是朋友們不斷變化的生活,而不是那些離奇的陰謀論或假新聞。LinkedIn在商業連結方面也做了相同的事情,促使內推、交易和求職比從前更容易。
2006年推出的Twitter或許是第一個真正意義上的社群媒體網站,儘管當時沒有人這樣稱呼它。Twitter沒有把重心放在人與人之間的連結,而是一個面向全世界的、巨大的非同步聊天室。Twitter是用來跟所有人交談──也許這是記者們蜂擁而至的原因之一。當然嚴格來說,任何人都能透過瀏覽器閱讀部落格或其他網站,但其實單靠這樣很難找到讀者。這就是為什麼部落格最初是以社群網路的模式運作,透過諸如blogrolls和linkback之類的機制傳播。但在Twitter上,任何人發表的任何內容都能立即被其他人看到。
正如馬斯克所說,全球「城市廣場」的概念是由所有這些因素產生的。你可以從Twitter立即得知日本的海嘯或托皮卡的海嘯最新消息,這也是記者如此依賴Twitter的原因:Twitter提供了源源不絕的消息來源、事件和反應──它是一個新聞自動產生器,更不用說它是媒體潮流引領者塑造品味的輸出載體。
當我們回顧這個時刻,即使還沒有出現「社群媒體」這個術語,但也已經在本質上浮現了。RSS readers提供了部落格文章的摘要,包括未讀數量。MySpace結合了音樂和聊天;YouTube運用影片做到這點。人們出於任何原因(或者根本沒有原因)創造和消費內容便成了趨勢,社群媒體正超越社群網路。
2010年推出的Instagram或許在社群網路和社群媒體時代之間架起了一座橋樑。它仰賴使用者之間的連結作為機制之一,將內容傳播作為主要活動,但很快所有的社群網路都先成為了社群媒體。當社團、粉絲頁和News Feed推出時,Facebook開始鼓勵使用者分享別人發佈的內容,以提高使用者的參與度。LinkedIn也推出了一個在平台上發佈內容的專案。已經主要是發佈平台的Twitter則增加了專門的「轉推」(retweet)功能,使貼文更容易在使用者網路中傳播。
其他服務也以這種方式出現或發展,其中包括Reddit、Snapchat和WhatsApp。社群網路曾經是很有潛力的潛在聯繫管道,現在卻變成了無止盡的內容高速公路。它們的社群網路已經被推到了後面,雖然你還是可以用應用程式連結到你的連絡人,並追蹤或關注特定使用者,但在更新潮的TikTok和其他類似平台上,你只是被迫一頭栽進演算法提供給你的連續影片內容洪流之中。你仍然需要跟其他使用者連結才能使用這些服務的某些功能,但是作為主要目的的「聯繫」已經減少了。思考一下這樣的轉變:在社群網路時代,聯繫是必不可少的,它推動了內容的創造和消費;而社群媒體時代尋求的是最淡薄、最模糊的聯繫,只要足以推動內容的流動就好。
https://www.savoirtw.org/images/article/4553/1679908923_pexels-roman-odintsov-4552989.jpg
從被要求評論你所購買的每件產品到相信每則推文或Instagram貼文都值得點讚、評論或關注,社群媒體產生了一種極端不穩定、具有社會病態的人類社交形式。
社群網路演變為社群媒體既帶來了機遇,也帶來了災難。Facebook和其他社群媒體的使用者黏著度大幅上升,利用注意力驅動的內容經濟創造了數據驅動的廣告收益。同樣的現象也創造了影響力經濟,社群媒體的使用者能憑藉其個人影響力,成為傳播行銷資訊或業配產品的有價值管道。普通人可以在網路透過「創造內容」賺到一些錢,甚至過上富足的生活。這些平台向他們兜售這個夢想,並建立了官方計劃和機制來推動。於是,「網紅」成為了一個令人嚮往的夢幻工作,對年輕人來說更是如此,在社群媒體爆紅成名似乎比打進傳統的娛樂圈更容易成真,或者比任何形式的就業都更簡單加入。
隨之而來的災難有多個面向。首先,社群媒體平台營運商發現,內容越是富含情緒(無論是好是壞),就越能在使用者網路之間傳播。因此,極端化的、攻擊性的或純粹的假資訊能被最有效地傳播。當平台意識到這個事情、公眾也開始要反抗時,想真正制止這些反應迴圈為時已晚。
偏執助長了火苗。偏執行為始終是社群網路的一大問題──這是原罪。把你的朋友或職場連絡人聚集在同一個線上資料庫以備將來使用,這從來不是瞭解社會關係的健康方式。2003年,人們追求在LinkedIn上擁有500多個好友,如同今天人們渴望在Instagram擁有眾多粉絲那樣普遍。但當社群網路演變成社群媒體時,使用者的期望也隨之提高。在風險投資家的期望與華爾街的要求的驅使之下,科技公司──Google、Facebook和其他所有公司──開始沉迷於大範圍擴張。與規模有關的價值──輕鬆廉價地觸及更多人,並從中獲益──對每個人有著無法抗拒的吸引力:記者在Twitter賺取名聲資本;年輕女孩在Instagram尋求陌生人贊助;政治異議者在YouTube傳播他們的理念;極端主義者在Facebook散播歧視謠言;人們在OnlyFans販售性感或性愛的影像或圖片;一堆自封大師的人在LinkedIn推銷不知效果是真是假的建議或課程。社群媒體表明,每個人都有潛力用低成本和高收益的方式接觸到大量受眾──這樣的潛力給了很多人一種錯覺,他們值得擁有這麼多的受眾。
另一面也很耀眼。在社群媒體上,每個人都覺得這個世界「欠」他們觀眾:發表文章的創作者,宣佈某項新計畫的名人,努力過好生活的漂亮女孩,以及那些說出糟糕言論的匿名者。
這是一個可怕的想法。人類並不打算彼此交談那麼多,他們不應該有那麼多話要說,也不應該期望接收到大量內容所帶來的觀眾,並且他們也不應該假定對每一種思想或觀念都有權利發表評論或回覆。從被要求評論你所購買的每件產品到相信每則推文或Instagram貼文都值得點讚、評論或關注,社群媒體產生了一種極端不穩定、具有社會病態的人類社交形式。
https://www.savoirtw.org/images/article/4553/1679908950_pexels-karolina-grabowska-5993616.jpg
因為社群媒體結構上的本質就是糟的,所以我們無法讓它變得更好,我們所能做的只有期望它消失,並盡個人的微薄之力協助所有人拋棄它。
如果Twitter垮了,無論是因為入不敷出還是馬斯克的債務壓垮了它,結果都可能加速整個社群媒體的衰退。對於那些已經仰賴這些平台撰寫新聞、建立社群或展開對話,或是單純出於偏執心理而使用的人來說,這也將是悲劇性的。這是此刻的虛偽之處,讚和分享帶來了如此美妙的感覺,是因爲零評論時代太過孤單──而在很久之前,由於規模的擴張早已淘汰了其他選擇。
如果改變是可能的,執行起來將會非常困難,因為我們已經適應了社群媒體帶來的愉悅與折磨。放棄社群媒體就好比呼籲20世紀的美國人集體管制香菸那樣困難。要戒掉這個習慣需要數十年的監管干預、公共宣傳、社會意識和美學轉變。從文化層面來說,我們不僅因為抽菸令人不悅或不酷,甚至是可能致死而管制抽菸,而是隨著時間推移慢慢地迫使社交活動和大眾意識來扼殺這種習慣,人們花了很長一段時間才做到。
某些東西可能會在大火之中倖存:社群網絡服務被忽視的核心。至少,偶爾以合理的理由並適度地運用電腦或數位裝置連結彼此,從來都不是一個糟糕的概念。問題在於,我們陷入沉迷其中,它變成一種生活方式,一種渴望,一種執念。
一年前,當柏格斯特第一次談到縮小規模時,似乎是必要但不可能實現的願景。儘管這件事還是感覺不太會發生,但或許已經變得更近了。只要戒斷不讓我們重新成癮,即使改變很微小也是一種勝利。為了奪回社交生活的靈魂,全世界數十億人必須學會再次控制自己、減少與更少人和頻率更少地交談。因為社群媒體結構上的本質就是糟的,所以我們無法讓它變得更好,我們所能做的只有期望它消失,並盡個人的微薄之力協助所有人拋棄它。
= 分隔線 =
摘錄:
偏執助長了火苗。偏執行為始終是社群網路的一大問題──這是原罪。把你的朋友或職場連絡人聚集在同一個線上資料庫以備將來使用,這從來不是瞭解社會關係的健康方式。
2003年,人們追求在LinkedIn上擁有500多個好友,如同今天人們渴望在Instagram擁有眾多粉絲那樣普遍。但當社群網路演變成社群媒體時,使用者的期望也隨之提高。在風險投資家的期望與華爾街的要求的驅使之下,科技公司──Google、Facebook和其他所有公司──開始沉迷於大範圍擴張。與規模有關的價值──輕鬆廉價地觸及更多人,並從中獲益──對每個人有著無法抗拒的吸引力:
記者在Twitter賺取名聲資本;
年輕女孩在Instagram尋求陌生人贊助;
政治異議者在YouTube傳播他們的理念;
極端主義者在Facebook散播歧視謠言;
人們在OnlyFans販售性感或性愛的影像或圖片;
一堆自封大師的人在LinkedIn推銷不知效果是真是假的建議或課程。
社群媒體表明,每個人都有潛力用低成本和高收益的方式接觸到大量受眾──這樣的潛力給了很多人一種錯覺,他們值得擁有這麼多的受眾。
另一面也很耀眼。在社群媒體上,每個人都覺得這個世界「欠」他們觀眾:發表文章的創作者,宣佈某項新計畫的名人,努力過好生活的漂亮女孩,以及那些說出糟糕言論的匿名者。
這是一個可怕的想法。人類並不打算彼此交談那麼多,他們不應該有那麼多話要說,也不應該期望接收到大量內容所帶來的觀眾,並且他們也不應該假定對每一種思想或觀念都有權利發表評論或回覆。從被要求評論你所購買的每件產品到相信每則推文或Instagram貼文都值得點讚、評論或關注,社群媒體產生了一種極端不穩定、具有社會病態的人類社交形式。
#臉書 #憂鬱 #社群尚穎 #SNS爭議 #利用 #人際關係 #光鮮亮麗 伊安‧柏格斯特
via https://www.facebook.com/100000188899...WmQBpF4GpA6g7HcZshBToeXpJqu6ql
11:08:39 03/04/2023 [mth5mv8a]
※ 編輯: Ctea 時間: 2023-04-03 11:08:39 (台灣) *
https://disp.cc/b/261-fWSM
- 原來推特連結在按下分享複製時,似乎可以從網址/url裡面問號後面的"隨機碼"串看得出是誰分享的......
剛剛只是想找一個連結就懶得去複製status/xxxx,於是就shift加上方向鍵選取url最後一節,結果去搜反而找不到,我才發現原來那不是隨機亂數或是有序列的流水號之類的
- 那本來就不是隨機碼,那是追蹤碼。
不要成天傻傻的不清除那串資訊或者點擊包含追蹤碼的連結
- FB的我有注意過而且會七重,但每次都不一樣。
推特的我現在才發現
Google的有些也會。至於搜尋結果,我有注意到在部分裝置上無法直接複製會變成有追蹤碼穿插其中,有的又不會
messageImage_1682225865514
- 建議貼網址前先跑一下這個(ios限定)
https://www.icloud.com/shortcuts/806a4d3fef1a4f7488725f8fb07fdff8
※ 編輯: Ctea 時間: 2023-04-24 15:10:24 (台灣)
> https://www.plurk.com/p/moc9cr 【WWW29周年】憂心網路成為大規模武器 網際網路發明者李爵士呼籲應立法規範社群媒體設
> https://www.plurk.com/p/n8968b WWW30周年快樂!但發明人李爵士說:還有很長的一段路要走,我們還有時間拯救。
> https://www.plurk.com/p/mm1obi 索羅斯喬治:臉書與Google是對社會的威脅 應要有更多規範與管制
> https://www.plurk.com/p/m15j1a 【Adam Ruins Everything】 免費網站真的「免費」嗎?
= 分隔線 =
> https://www.plurk.com/p/lzezrw 希拉蕊:電子世界充斥假新聞 將會在現實世界造成後果
> https://www.plurk.com/p/m0vw9o 美、德 立法 遏止假新聞
> https://www.plurk.com/p/m3613k 蘋果電腦老闆庫克:假新聞正在"殺害"人們的心智
= 分隔線 = #管制 #規範
> https://www.plurk.com/p/m52owy 市場專家評估:極端分子與仇恨言論散布者至少靠著Google廣告 從民眾與政府部門賺進了25萬英鎊
> https://www.plurk.com/p/m56pet 讓激進分子藉由廣告賺大錢,各大公司抽走廣告 Google現在得好好面對問題了
= 分隔線 =
> https://www.plurk.com/p/ltwfos 開除了人類編輯的同時 臉書就已經喪失了對抗假新聞的能力
> https://www.plurk.com/p/lxqdvq 臉書的失敗:是不是假新聞與兩極化的政治讓川普當選?
> https://www.plurk.com/p/m1gqli 【臉書爭議又一樁】照片被用在犯罪假新聞 與梅克爾自拍的敘利亞難民控告臉書誹謗
> https://www.plurk.com/p/mw4ho5 「當事人都忘了 只有網友沒忘」非實體世界的陌生人 如何徹底摧毀你的人生
> https://www.plurk.com/p/n6pnvc 「數位盜匪」臉書蓄意違反隱私與競爭法規
> https://www.plurk.com/p/n7s6qm 歐盟:臉書說好要對抗假訊息 卻沒辦法提共實質貢獻佐證
= 分隔線 =
> https://www.plurk.com/p/m14ct9 又見假新聞 德國警方粉碎右翼新聞網站Breitbart發出穆斯林暴徒要在多特蒙德教會之消息
> https://www.plurk.com/p/mv2aa0 假新聞殺人 印度Google工程師遭兩千鄉民打死
> https://www.plurk.com/p/mosuqg 不敢用十元硬幣 印度央行:拜託大家放膽用
= 分隔線 =
> https://www.plurk.com/p/mrqlk5 【VICE】如何成為TripAdvisor網站上的第一名假餐廳
= 分隔線 =
> https://disp.cc/b/261-bxY4 媒體識讀
> https://www.plurk.com/p/my9iha Re: [新聞] 處長輕生 PTT恐成假新聞輿論源頭
> https://www.plurk.com/p/mycvl0 最早造謠害死大阪處長的兇手
> https://www.plurk.com/p/mzv038 【新種匪諜】五毛造謠駐日代表處球迷被毆事件懶人包
= 分隔線 =
> https://www.plurk.com/p/ktwztc 臉書增3禁 裸露 霸凌 散布仇恨
> https://www.plurk.com/p/lnuj6e Facebook等四大科技巨頭與歐盟達成反恐行為守則,將共同打擊網絡仇恨言論
> https://www.plurk.com/p/lz8276 臉書、推特、Google與微軟合作對抗極端分子內容:計畫建立「獨特性數位指紋」資料庫並互相分享 藉以找出推廣恐怖主義的圖片與影片
> https://www.plurk.com/p/m7l126 【SNS責任】 英國會議員們:必須課以高額重罰金 讓社群網站媒體公司對激進言論與偏激內容負責
歐洲動態3.0, [26/04/2023 04:52]
歐盟之前訂立了《數碼服務法》(DSA),加強監管大型網絡平台,歐盟執委會星期二25日公佈了首批19個網絡平台和搜尋引擎,這些平台需要遵守規管較嚴格的DSA ,例如加強刪除平台上的假資訊和仇恨等非法內容。
2023-4-25 10:08:00
http://europechinese.blogspot.com/2023/04/19.html
歐公佈19網上平台 內容需受嚴格監管
https://blogger.googleusercontent.com...6l9N/s431/TechLogos_230425.jpg
https://www.euractiv.com/section/pla...tal-rulebooks-stricter-regime/
歐盟之前訂立了《數碼服務法》(DSA),加強監管大型網絡平台,歐盟執委會星期二25日公佈了首批19個網絡平台和搜尋引擎,這些平台需要遵守規管較嚴格的DSA,平台要在8月25日起開始執行。
被列為非常大型網上平台的包括:
* Meta的2個平台:Facebook、Instagram
* Google的5個平台:Google Search、YouTube、Google Play、Google Maps、Google Shopping
* 另外5個社交平台:TikTok、Twitter、LinkedIn、Pinterest、Snapchat
* 另外4個網上電商平台:亞馬遜、阿里巴巴的全球速賣通(AliExpress)、Booking.com、Zalando
* 餘下3個平台:蘋果程式下載AppStore、微軟搜尋器Bing、維基百科
被歐盟列為非常大型的網絡平台後,這些平台在加強審查平台上的資訊、容許用戶更容易掌握收到什麼資訊、保護未成年使用者、以及公司透明度和問責上,面對更嚴格的監管。
這些平台需要更迅速地刪除假資訊或其他仇恨、種族歧視等非法內容,要有清晰條款列明如何審查平台上的內容,在阻止非法內容發放以及言論自由之間取得平衡,並要讓用戶更容易向平台舉報有問題的內容。
另外,這些平台需要讓用戶知道,為何平台向他們推薦某些內容,平台不准根據用戶的敏感個人資料,來決定向他們發放廣告,例如根據他們的族裔、性取向等。
平台亦需要加強保護未成年用戶的私人和安全,並要考慮到不會影響這些用戶的精神健康。
這些平台如果違規,可被罰款相當於他們全球一年收入6%的金額,如果情況十分嚴重,歐盟有權暫時封鎖這些平台。
歐盟內部市場專業 Thierry Breton 表明,歐盟最關注Twitter的情況,另外亦希望TikTok的母公司字節跳動和Facebook母企Meta開會討論他們的平台。
根據法規,如果在歐盟的用戶超過4500萬人,便會納入這條法規,歐盟日後將會公佈更多需要遵守這條法規的平台。
Spotify和Uber只申報歐盟地區用戶人數未達4500萬人,外界相信歐盟之後研究這些平台是否也要接受DSA規管。歐盟也會研究PornHub等色情內容平台,認為他們申報的用戶人數太低。
via https://www.plurk.com/p/p8p2tv
台灣要推的話大概又是「民進黨要搞獨裁啦~」
看看光是個中介法被抹成什麼樣子
※ 編輯: Ctea 時間: 2023-04-30 03:35:24, 03:41:16, 03:44:44, 03:44:55 (台灣)
2023-5-23
https://www.youtube.com/live/LXf-MvMSTr8?feature=share
直播節目〔真的嗎?〕(之十): ---我們真的無法在社媒上好好討論問題嗎? --- 我的關於如何使用推特和臉書的四點建議。 | 王丹學堂

※ 編輯: Ctea 時間: 2023-05-31 13:00:20 (台灣)
※ 編輯: Ctea 時間: 2023-06-11 16:50:22 (台灣)
※ 編輯: Ctea 時間: 2023-09-10 13:56:47, 13:58:16 (台灣)
2020-12-17 10:10
https://www.facebook.com/Newtalk.Pag...trWvKV-v48maSjdBZ1rtM&_rdr
【Newtalk新聞】那ㄟ安內⁉ 有詭❗
2020-12-17 10:05
https://newtalk.tw/news/view/2020-12-17/510038
川普推特密碼被「猜到」 駭客竟然「不用罰」 | 國際 | 新頭殼 Newtalk
美國總統川普愛用推特發文,不過日前卻爆出他的帳戶遭一名荷蘭駭客入侵,且駭客並非使用特別技術或工具,而是「猜到」密碼。對此,荷蘭檢察官已證實,駭客確實在猜中密碼後成功登入川普的個人推特帳戶,不過檢察官並不會起訴駭客,且認為他的行為符合道德規範。
#美國 #川普 #推特 #駭客
※ 編輯: Ctea 時間: 2023-10-26 00:11:18 (台灣)
※ 編輯: Ctea 時間: 2023-11-11 11:34:09 (台灣)
※ 編輯: Ctea 時間: 2024-01-22 14:55:13 (台灣)
https://www.plurk.com/p/mz9zgh
![[圖]](https://emos.plurk.com/9719ac2f580fb484bbcf901fdbae02ca_w48_h48.png)
我現在作法就是:
* 備份到自己的空間與噗浪
* 丟archive.org 、 archive.is存檔
* 縮網址目前比較穩的應該是tinyurl,reurl應該也可以。ppt_cc這個很久以前就說不要用了,因為很容易掛掉。bitly現在要註冊而且當初發現把台灣放在中國的一省就覺得以後會出事。
* 圖片轉存或截圖放信任的空間──目前我只相信噗浪(最近發現除了哏圖之外,我很多中國議題的圖都被消失了)
推特圖片不要直接貼連結,因為你無法知道推主什麼時候會被封鎖;臉書與IG圖片更是不要直接貼(這應該老話題了),因為他的圖片網址是跳動的,過了一陣子就會死亡。
#魚拓 #備份 #Hack撇步 #網路小蝦米與草根運動
#狡兔有三窟
※ 編輯: Ctea 時間: 2024-03-01 17:00:54 (台灣)
> https://www.plurk.com/p/m4rs8k 網際網路發明人呼籲 對於網路上的政治宣傳廣告應該要有更嚴格的規範
> https://www.plurk.com/p/moc9cr WWW29週年 憂心網路成為大規模武器 網際網路發明者李爵士呼籲應立法規範社群媒體設
> https://www.plurk.com/p/n8968b WWW30週年 發明人李爵士:還有很長的一段路要走,我們還有時間拯救。
> https://www.plurk.com/p/m15j1a 【Adam Ruins Everything】 免費網站真的「免費」嗎?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iRXm98BrflQ
幾十億人都在用!「www」是怎麼來的?為何發明人沒致富也沒成名?|志祺七七

#數位落差&貧富差距鴻溝 #偏鄉網路建設 #基礎設計 #上網為基本人權 #假資訊 #假消息 #網路霸凌 #疫情與遠端上課 #數位轉型 #網路濫用 #類比比喻:網路就像快車,有人就是買不起車票 #開源以促進發展 #開放式讓大家都能使用與改善和發展 #Gopher
#APPA Net #BBS via Kaede* #日記
※ 編輯: Ctea 時間: 2023-08-15 21:08:32, 21:20:00, 21:20:17, 21:21:42, 21:22:35, 21:23:27 (台灣)
https://www.plurk.com/p/3fs3gmhk4o
網際網路在衰退了,他需要復育 - 衛報評論
線上世界原本是一個開放的系統,但現在卻被大公司大企業給佔據。若我們要將網路復活,那我們必須中止這個現象。
#邪惡資本主義 #大到不能倒?
#讓大企業把持我們的生活 #大公司控制了我們的日常 #過度依賴科技
※ 編輯: Ctea 時間: 2024-05-06 21:26:47 (台灣)
※ 編輯: Ctea 時間: 2024-05-06 22:56:13, 22:59:19 (台灣)
※ 編輯: Ctea 時間: 2024-05-06 23:01:35, 23:01:59, 23:04:54 (台灣)
https://x.com/kushiro_yuu/status/1793592202255536332/
【旧代祐】過去絵
via https://www.plurk.com/p/3funccld9e
https://images.plurk.com/6dFD8RwdKNPjR8UhjzpJQM.jpg
![[圖]](https://images.plurk.com/6dFD8RwdKNPjR8UhjzpJQM.jpg)
※ 編輯: Ctea 時間: 2024-05-25 02:22:18 (台灣)
2019-4-12 14:46:11
https://disp.cc/b/ACG/biCE
[閒聊] TWITCH 男生不能露奶了
※ 編輯: Ctea 時間: 2024-06-30 00:32:59 (台灣)
https://disp.cc/b/261-gy8z
- 當時用青鳥也是因為「青島」被噗浪以外的SNS禁用⋯⋯
- 對,真的很可惡
(again) 明明不在支那卻還要被審查
然後什麼都自動化,只靠演算法
只要網軍五毛惡意用人海戰術檢舉一下,立刻就會被擋。
- 因為審查機構在上海啊
- 嗯啊
臉書亞洲在上海
推特有中資
然後Google,就是舔
#青鳥行動 #青島東路
※ 編輯: Ctea 時間: 2024-07-14 15:16:35, 15:22:09 (台灣)
※ 編輯: Ctea 時間: 2024-07-15 01:43:49 (台灣)
https://www.plurk.com/p/3gorh778pt
「腦腐」(Brain rot)獲選為2024牛津年度詞彙反映了大眾浮濫地*使用社群媒體
反映了大眾無止盡滑些讓人心智麻木的內容(讓人大腦腐化)之現象。
* 原文為trivial:瑣細的;不重要的;無價值的。
https://www.instagram.com/p/DDUJ6jpIG_Y/?img_index=1&igsh=MWlpY3o2OWF0NzFhcw==
#2024年回顧 #牛津年度關鍵字回顧 #腦殘
※ 編輯: Ctea 時間: 2024-12-24 10:22:24, 10:22:39 (台灣)
> https://disp.cc/b/261-d7NW#:~:text=AI審核爛就算了,連人工審核都有問題,可憐
How哥 How Fun
2025-6-23 23:03
https://www.threads.com/@howhowhasfriends/post/DLP2SzKSfx2
【HowHow】到底為什麼一堆人殺跟死要寫S?
誰在審查嗎?
奇犽是殺手帥死
死亡筆記本好看死
暗殺教室好看死
我今天快熱死
ban我啊笑死 = =
2025-6-24 00:08
https://www.threads.com/@yitian3351/post/DLP9yBQvpGY
【yitian3351】真的超煩,我可以理解有些人看到死這個字會覺得太強烈,但明明可以用別的詞彙代替,不懂為什麼要在那邊學別國人搞文字獄,
奇犽帥到我要往生
死亡筆記本好看到要掛點了
暗殺教室好看到要駕鶴西歸
熱到要過世了
不就一堆詞可以代替,是沒讀書才只會在那邊sss嗎?
比支言支語還可憐,7414啦😍
2025-6-21 03:01
https://www.threads.com/@changli_77714/post/DLQRl7EyHDw
【柒柒柒拾肆】我的抖音看到某些字都直接把我留言下架
這樣最直接
我喜歡脆的一點就是不會因為一些莫名其妙的字鎖我留言
2025-6-24 13:38
https://www.threads.com/@en_02._.03/post/DLRaduVRji0
【𝕖𝕟𝕟♡ฅ (我很渣,推角一堆(⁎⁍̴̛ᴗ⁍̴̛⁎))】駕鶴西歸超可愛的www
2025-6-24 14:35
https://www.threads.com/@shrimp_.153/post/DLRg_53hAbv
【蝦味萱】光是「死亡筆記本」就可能被ban了
我不確定,但我記得有國家把死亡筆記本封掉
忘記是不是祖國
2025-7-01 12:31
https://www.threads.com/@cteax55ddr/post/DLjUVh6SpST
【Tek Dee】真的,明明就有7414這種諧音哏,或是往生過世葛屁掛點這麼多元的用字,偏偏要學對岸用s。
人家被搞到失語似的規避審查,為何活在自由世界的人還要跟著失語? #葛闢 要命
對岸人住在獨裁國度被搞到失語似的規避審查,為何活在自由世界的人還要跟著失語?
#失語式審查規避法
2025-6-24 00:24
https://www.threads.com/@taiwan19980812/post/DLP_qz4J2xm
【陳信誠】因為這玩法是直接挪用中國避諱文化
而且祖克伯是連「做掉」、「崩掉」都會給你BAN掉
雖然我覺得原罪是上海中心要打壓台灣人言論擴散,怎麼避諱都會被限流就是。
2025-6-24 03:24
https://www.threads.com/@kt_33852/post/DLQULp8zf5T
【KC】如果是在YouTube那些,那就是為了不要被黃標 / 降低觸及率不得已而為之。
其實不只是「殺死」,如果內容有出現「自殺」、「避孕」之類,就算是用錢也不一定買得了YouTube廣告,因為AI有機會判定為不適合散播的資訊;AI 是智能的也是智障的,審查跟中國那套差不多,所以會高度重疊。
至於出現在其他媒體或個人用語,有可能同樣為避審查,亦有可能是看多了有樣學樣。
2025-6-24 06:25
https://www.threads.com/@hlvigy299/post/DLQo-vRK6FD
【Y】因為
504114228_17909095545173079_4391985802679013285_n [DLQo-vRK6FD] 祖克伯 FB爭議 審查 舔共 親中 中國標準 紅衛兵
2025-6-24 08:29
https://www.threads.com/@pin_yu.0927/post/DLQ3FpUTo9g
【憂憂💙 (警告⛔擊敗人會咬人 生人勿觸)】為什麼有背景音樂
#自帶BGM
2025-6-24 12:11
https://www.threads.com/@gaze.3814/post/DLRQjaQz_11
【寧世】現在脆也要開始文字獄了🙂
會被系統移除留言喔!說你涉及暴力
2025-7-01 12:05
https://www.threads.com/@cteax55ddr/post/DLjRWwnycKA
【Tek Dee】記得之前跟朋友在討論YT上越來越多台灣的用戶在字幕上自我審查,如
* 「殺」用「s」、「沙」等其他諧音甚至直接「口」
* 「死」用「s」
* 「性侵」、「強暴」不能寫
甚至說的還要消音,搞得不是住中國、受眾也不是中國、也沒有要上傳到B站等中國平台,卻弄得像是中國的影片創作者。
記得疫情前都沒事,疫情過後一陣子逐漸出現。就開始懷疑是不是系統套用中國標準之類的,結果一位IT圈的前輩解釋道.:主要是因為FB與YT這些社群媒體有設定些敏感字,就拉入各國的審查標準,其中中文圈的因為中國話語權較大,所以他們國內的系統禁字很多就被搬過去(幸好沒搬到8964系列)。
所以YT、FB等SNS的演算法一旦掃到「死」就會有事(YT那邊就是黃標甚至紅標)🤦
※ 編輯: Ctea 時間: 2025-07-01 12:05:57, 12:34:34, 12:34:52 (台灣)
※ 編輯: Ctea 時間: 2025-07-16 10:30:04 (台灣)
※ 同主題文章:
06-10 09:23 □ RePlurk <動物>
… ×842
01-14 20:28 □ [筆記] 【整合】 Facebook爭議 #臉書 #FB爭議 #Meta [整理中]
01-14 20:28 □ [筆記] 【整合】 Google爭議 #谷歌 #YouTube #YT爭議 [整理中]
● 03-15 13:28 □ [筆記] 【整理用】 社群網站與科技巨擘爭議 #SNS #社群媒體
05-14 10:00 Re [筆記] 星座 #Zodiac #占星 #星象 #運勢 #占卜 #手相 #命理 #生肖
… ×9
※ 看板: CityNight 文章推薦值: 0 目前人氣: 0 累積人氣: 141
回列表(←)
分享
![[圖]](https://blogger.googleusercontent.com/img/b/R29vZ2xl/AVvXsEiOwCB6eZ8OfKMHXyevkid2WZX0Hb_8MIuLvJI2HgJfeYVXy0SHESV03kjliscnmDu3_QJxKx32M8EM-C2MEt5bDLAdkysB1GCaLUYhczjnkcu3Hna8Krestb67WA1U1VJ_1NebX6MEY1GNTcNSLB3m89hb0nW2aYq3zAB8DkfCINCreivJGXE56l9N/w431/TechLogos_230425.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