顯示廣告
隱藏 ✕
※ 本文為 terievv 轉寄自 ptt.cc 更新時間: 2018-04-17 22:07:53
看板 Gossiping
作者 amidha (東岐明)
標題 Re: [問卦] 為什麼中國叫中國?
時間 Tue Apr 17 18:12:23 2018


※ 引述《sqe123456z (\れをる大好き/)》之銘言:
: 大家都知道,地球是球形的,沒有什麼中間點
: 可是既然這樣為什麼中國要自稱中國呢?
: 球形又沒什麼終點,只有球心
: 幹嘛不叫「漢國」、「華國」、「唐國」之類的
: 好啦唐國我覺得有點硬要了
: 但是漢國和華國很符合漢人或華人的國家吧?
: 還是要霸氣一點叫「炎黃國」?
: 剛好他們也很愛自稱炎黃子民
: 有沒有為什麼中國要叫中國的八卦?
: 還是只是他們幾何圖形學得不好?

剛好前一陣子寫了一篇文章,其中也有談到你這個問題,全文於此
│ 文章代碼(AID): #1QHCwEzo (Confucianism) [ptt.cc]
│ 文章網址: https://www.ptt.cc/bbs/Confucianism/M.1514458766.A.F72.html
[原創]【試稿】《大中至正‧中道第一》 - 看板 Confucianism - 批踢踢實業坊
       【試稿】《大中至正‧中道第一》     這是《大中至正》一文的試讀文稿,是為廣徵意見,     以供修訂其內容疏誤,敬請讀者不吝惠賜指教。                             東岐明  〈中道〉
 
謹摘錄文中相關內容如下:

  中道,當代是謂中國之道[a]。「中國」一詞[b],起源可以溯及約三千年前的周
朝初年,原指“位居中央之國域”,見於成王時期之《尚書‧梓材》『皇天既付中國民
越厥疆土于先王』及青銅銘文《何尊銘》『余其宅茲中國,自之牧民』;後在《詩經‧
民勞》『惠此中國,以綏四方』又以用指“政治中心之國邦”的京畿邦域。及至東周春
秋時代乃以意謂“文明中心之國度”[c],《詩經‧小雅‧六月序》之謂『四夷交侵,

中國微矣』,《中庸》以謂『是以聲名洋溢乎中國,施及蠻貊』。秦漢以來歷朝各有國
號,唯以「中國」一詞作為文明中心上國之代表自稱;及至二十世紀推翻專制創建民國
,而號中華民國[d],乃以中國為名。


 5000'4700' 4100  3100  2200 1800   1440  1110   750   370 106
 ╦  ╤  ╤   ╤   ╤  ╤    ╤   ╤    ╤   ╤ ╤
 炎帝→黃帝→夏→商→周→秦→漢→魏晉南北→隋→唐→五代→宋→元→明→清→民
         西周┴東周
           春秋╧戰國
            2500       § 表中距今之前年數乃為約略數值[e]

  中國之名的文明認同,雖是漸於兩千五百多年前的東周春秋時代。中國歷史的文明
起源,卻是始於四千多年前黃帝時代的創造表意文字;而黃帝承接天下諸邦共主的政治
中心體系,更是肇於五千多年前的炎帝時代[f]。黃帝之後,炎黃部族以其表意文字文

化而傳承此一天下政治體系,逐漸文化交會融合中原諸族,歷經周朝封建殖民拓展,而
在春秋時代形成華夏中國的文明認同[g]。炎黃部族為主的上古文化傳統,原是貴族主
導,後在春秋時代由封建貴族擴散民間士人[h],於老子啟發道家,於孔子承啟儒家,

而在其後戰國時代更起諸子百家學說,奠定中國文明的思想基礎。秦朝結束戰國,統一

天下而首建官僚專制帝國。爾後在漢朝近四百年的富強融合下,才形成基於華夏衣冠與
漢字文化的漢族認同;而其統治時期的推舉制度與土地兼并,逐步造就士族門閥勢力。
漢朝以後三百多年的天下混亂,中國社會在士族主導傳承文化下,逐漸引進印度文明的
佛教文化,而在其後近三百年的隋唐朝代達到佛學思想高峰,融會文明造就漢字文化影
響輻射東亞諸邦。唐朝開啟科舉之後,士族門閥逐步失勢,至於五代而終。五代混亂之
後,宋朝建立重文輕武的士人傳統,雖然仍是東亞文明中心,儒學吸納佛學思想而以溯
本開新,然卻已非東亞諸邦之政治中心。元朝蒙古滅宋,凌駕漢族而威繼政統,以軍武
優勢成為東亞霸權政治中心,文化開放自由,卻為東亞多邦厭懼。明朝漢族復興,再承
政統,然而文明優勢已非唐宋可比。清朝滿族崛起邊關入主中國,盡廢華夏衣冠,雖以
自居道統繼承政統,統合東亞大陸;實則箝制思想文化而文明傾頹不進,更遭東亞多邦
鄙視。明末清初歐西文明勢力東來,逐步開啟中國文明變局,終在清末全面衝擊器物制
度到思想文化。清末鄰邦日本首先西化稱霸而影響中國,中國後來更是眾多士人留學日
本歐美從習歐西文明,終致建立民國。民初蘇俄共產革命輸出中國,至於日本霸權終結
更在大陸建立共黨中國,民國則是渡海敗逃台灣仰賴美國保護。當前海峽兩岸分立,中
國文明傳統不絕如縷,面臨大陸中國與海洋中國的轉型契機,而也正逢人類文明在科技
發展下的問題局勢[i],海內外中華知識人正為未來中國前途找尋出路[j]。中國文明

傳承與人類文明問題的共通解決之道,正是當代中國謀求未來世界大同之路[k]。

  中國文明並非只是炎黃部族至於民國當代的相關政統延續,更是在於秉持人文精神
而上下貫通心物性理的文明傳統。此一文明傳統可依《繫辭傳》所謂『兼三才而兩之,
故六』,區分「天、人、地」為道統、文統、政統之體用傳承[l]。政統之體,即是器

物典章制度,相關政體之運作模式。政統之用,即是中國朝代興替,相關政權之建立治
理。中國政統,即是中國文明代代傳承演進的政治體統存續。文統之體,即是學術知識
語文之演進。文統之用,即是社會文化生活之演變。中國文統,即是以漢字文化為主流
的文明社會傳統。道統之體,即是文明理想之道德傳統。道統之用,即是文明理想之生
命修持。中國道統,即是中國文明理想之道德生命傳統,即應「中道」。中國,理想是
謂中道之國[m]。

.....


[b] 最早「中國」一詞,乃是周朝用以指稱成周洛邑一帶地域;因為成周洛邑所在的
洛陽盆地,基於中原大地的山河形勢,是古代東亞大陸東西南北往來的交通中心,所以
周公才會在此營造洛邑。根據瑞典漢學家 Cecilia Lindqvist 林西莉《漢字的故事‧
第十二章》,「中」字的甲骨文與金文,乃是代表“軍隊指揮中樞的旗鼓形像”。商周
時期甲骨文與金文的文字圖像裏,「中」字是一根附有大鼓的旗桿,桿上有著旗幟飄揚
;所以《說文解字》裏,「中」字的古篆文,中間並非平直一豎,而是有著彎曲,正反
映了旗幟飄揚的形象;後來旗幟形象被刪去,只剩下旗桿與大鼓,就是現今「中」字的
形象。在商周時期的青銅雕飾裏也有類似圖像:在指揮旗鼓旁有著執戈兵士在擊鼓,旗
桿底部旁邊還附有金屬圓鑼;正符合了中國古代「擊鼓進軍,鳴金收兵」的傳統指揮信
號。所以「中」字原義,乃是源於「軍隊的指揮中樞」;指揮中樞必然是在大軍內部,
位居中央而受到重重保衛,所以字義引申成為《說文解字》所述『中,內也』。《史記
》記載黃帝部眾『遷徙往來無常處,以師兵為營衛』,所以「中」字意義之相關軍營中
樞,可能源自黃帝時代的部族生活文化。商朝遺跡的甲骨文內容就有自稱「中商」而居
「土中」的用詞,而《尚書‧禹貢》也有「中邦」一詞。至於周朝初期的「中國」一詞
,首先用來指稱“號令天下的中央國都或中樞京城”;然後在東周春秋時代,「中國」
一詞才逐漸廣泛用在華夏諸邦自居的“文明中心國度”;而到漢朝的「中國」一詞,已
經成為自居文明中心上國的自稱,陸賈《漢書‧陸賈傳》即謂『繼五帝三王之業,統天
下,理中國』。

.....

[d] 「中華民國」一詞,起於清末同盟會章太炎在《民報》發表的〈中華民國解〉一
文,而同盟會主旨亦有『恢復中華,創立民國』之說。所謂「中華」一詞,乃是「中國
」與「華夏」的融合詞,大約始於漢末魏晉時期;《晉書‧列傳第三十一‧劉喬傳》就
記載了西晉時劉弘上表,已使用「中華」一詞。至於「中國」與「華夏」兩詞,在先秦
古籍裏早就已經出現;例如《詩經‧小雅‧六月序》「四夷交侵,中國微矣」、《詩經
‧民勞》「惠此中國,以綏四方」、《中庸》「是以聲名洋溢乎中國,施及蠻貊」、《
尚書‧梓材》「皇天既付中國民越厥疆土于先王」、《尚書‧武成》「華夏蠻貊,罔不
率俾」。「華夏」一詞,乃是古人用以意謂“禮儀服章之盛美”,正如孔穎達《春秋左
傳正義‧定公‧卷五十六‧傳十年》注疏說:「中國有禮儀之大,故稱夏;有服章之美
,謂之華」。「夏」字的《說文解字》篆文,乃是刻畫“一人身形端正的頭首、兩手、
兩足”,並下畫代表“蹝行”之篆字,結合代表了“姿儀端正、曳步緩行之人”;這就
是中國上古時代,身著寬袍大袖的冠服衣裳(傳說為黃帝所制),而參與典禮儀式的人物
步行形象;正對應了孔穎達所釋:「有禮儀之大,故稱夏」,所以《說文解字》說:「
夏,中國之人也」。因而「夏」字的上古原義,就相當於現代所謂的「文明人」;而中
國最早建立的朝代─「夏朝」─上古當時以「夏」為國號,其當時意義也就相當於現代
所謂的「文明之邦」。「華」字的甲骨文圖像,乃是一棵長滿花果的大樹,引申意義是
指“豐盛美麗”。古人用「華」字,來形容中國服章文物之盛美,正對應了孔穎達所釋
:「有服章之美,謂之華」。所以「華夏」一詞,其原始意義就是“服儀盛美的文明人
”;而融會了「中國」與「華夏」的「中華」一詞,乃是意謂“美麗輝煌的文明中心”
。若以儒家理想意涵而言,「中華」此詞就是代表“道德美善而化育天下的文明中心”


[e] 表中約略年數誤差,民國以前至隋唐為十位數,魏晉南北至夏朝為百位數,黃帝
炎帝為估計值。當代在山西高平─自古中國歷史傳說的炎帝神農氏之地─考古發現的仰
韶文化遺址,距今即約5000年前;山西臨汾發現應屬堯帝故都的陶寺遺址,距今約4300
到4000年前;河南洛陽盆地發現應屬夏朝都城的二里頭遺址,距今約3800到3500年前。
上述最新出土的考古成果,已經表明中國信史證據不止是從殷商開始的甲骨文書;而陶
寺遺址器物上更發現似有「文」與「堯」字的遺跡。此外,山東陽穀發現蚩尤冢,可能
有關距今4500年以前的大汶口文化。表中的黃帝年代估計,來自根據西晉皇甫謐《帝王
世紀》推測的黃帝紀元,距今可能約4700年。


[f] 中國至今考古發現的最早文字遺跡,是在大約六千年前已有文字雛形的陶文。所
以黃帝時代傳說所謂倉頡造字應該不是首先發明,而可能是針對既有流行書寫圖案,加
以規範與進行創新,《荀子‧解蔽》有謂『好書者眾矣,而倉頡獨傳者壹也』。炎帝部
族是神農氏的傳承,基於推進農耕技術及推動市場貿易,而成就天下諸邦共主的政治中
心體系。黃帝是在炎帝統治秩序崩潰下,取代炎帝又擊敗蚩尤,而成為中原大地的新共
主。


[g] 黃帝之後,其子孫名號成為中原大地的正統貴族子裔,歷時兩千餘年直至秦朝滅
亡。黃帝部族於黃帝逝後,是以部族推選其家族子裔繼任帝位,類似蒙古成吉思汗死後
的忽里勒台制度。如此傳位至於帝摯遭害,再擇其弟繼位,是為帝堯。後來帝堯禪讓帝
舜、帝舜禪讓帝禹,都是指定繼位以供部族推認。大禹指定伯益繼位,遭到其子啟奪位
而發生內戰,從此黃帝部族分裂而大禹子裔建立夏朝。當年大禹治水,曾經鑄造九鼎代
表九州,從而擁有九鼎成為天子象徵。商朝部族原是從事往來貿易,後而崛起取代夏朝
。周朝部族原是興於耕作墾殖,後而崛起取代商朝。周朝以武裝殖民的封建制度,融合
分封諸地族群,從而終在東周春秋時代逐漸興起華夏中國的概念自稱。黃帝子裔名號的
貴族傳統,傳至秦朝滅亡而終,九鼎也在秦末戰亂下失傳無蹤。漢朝高祖劉邦開國,是
以龍族神話傳說自稱。

.....

[i] 古代中國文明以往都是以大陸活動為主,在上世紀八十年代末轟動中國大陸的《
河殤》影集曾經鼓吹走出黃土大陸文明,擁抱蔚藍海洋文明。而在地緣形勢上,民國台
灣之於現代東亞海運,猶如成周洛邑之於古代東亞陸運,都是位居交通運輸之往來中心
。歷史學者葛兆光《何為「中國」?疆域、民族、文化、與歷史》‧導論〈有關「中國
」的歷史形成與認同困境〉,述及現代中國當前實際發生的三重認同困境,即言『第一
重困境,是宋代以後周邊國家(包括日本、朝鮮、安南)出現的「自國中心主義」。在
中國不再有漢唐時代的文化吸引力與輻射力以後,……──這是來自周邊的第一重挑戰
,即中國「周邊」發生了變化。過去,受到中國影響,環繞在中國周邊的各國逐漸開始
與中國分庭抗禮。第二重困境,是明代中期西洋人東來之後形成的。……大明帝國從此
被拖入了一個更大的世界秩序中,中國歷史也被整編進了全球歷史之中,中國文化也面
臨著歐洲文明的挑戰。……──這是中國面臨的第二重困境,那是來自另一個世界的文
化與秩序的挑戰。第三重困境,則是大清帝國版圖擴大而逐漸形成的內部問題。……接
受了大清帝國遺產的中華民國與中華人民共和國,也同樣繼承了大清帝國隱含的龐雜的
族群與地區問題,即滿蒙漢國藏苗怎樣才能有一個國家的共識與文化的認同。──這構
成了「中國」的第三重困境,即如何處理內部各個族群對於國家認同的困境。由於現代
中國際繼承的是宋代以來逐漸變動的周邊關係、明代以來的國際環境,也繼承了清朝最
後達成的內部複雜的民族國家,……,如果中國仍然停留在大一統天朝想像中,那麼,
它仍將面臨內部、周邊、外部的三重複雜的歷史問題。』歷史學者唐德剛《晚清七十年
【壹】》〈中國國家轉型論提綱〉談及歷史上的中國體制轉型,即言『秦始皇這麼一來
,那就是兩千多年前的中國政治社會制度的第一次大「轉型」—從封建制「轉」到郡縣
制。……秦國實自公元前第四世紀中葉「商鞅變法」開始,一直到漢武帝與昭帝之間(
公元前八十六年前後)才大致安定下來。前後「轉」了二三百年之久!……可是這一秦
漢模式延續到清朝末葉「鴉片戰爭」時期(1839—1842),就逐漸維持不下去了—在西
方文明挑戰之下,我們的傳統制度被迫作有史以來「第二次政治社會制度大轉型」。這
第二次大轉型是被迫的,也是死人如麻,極其痛苦的。這次驚濤駭浪的大轉型,筆者試
名之曰「歷史三峽」。我們要通過這個可怕的三峽,大致也要歷時兩百年。自1840年開
始,我們能在2040年通過三峽,享受點風平浪靜的清福,就算是很幸運的了。如果歷史
出了偏差,政治軍事走火入魔,則這條「歷史三峽」還會無限期地延長下去。那我民族
的苦日子就過不盡了。』中國在明末清初以後,未能趕上人類文明在資本主義與科學技
術下的工業革命發展,也尚未完成自由民主的政體轉型,至今二十一世紀人類社會更遇
資訊時代智能工業衝擊。二十世紀著名管理學家 Peter Ferdinand Drucker 杜拉克,
曾在《下一個社會》全書結語,評論未來資訊社會發展即言『我們幾乎可以肯定的說,
最重大的變化還沒有出現。我們也可以確定,2030年的社會跟今天的社會一定大不相同
,它一點也不會像暢銷未來學家所預測的樣子,它不會由資訊科技主導,甚至不會由資
訊科技來塑造。資訊科技當然很重要,但只是新科技的一種。下一個社會的主要特色會
跟從前一樣,是新機構、新理論、新意識形態,以及非常多的問題。』

.....

[l] 「道統」一詞,出於朱熹《中庸章句序》『蓋自上古聖神繼天立極,而道統之傳
有自來矣』『自是以來,聖聖相承;若成湯、文、武之為君,皋陶、伊、傅、周、召之
為臣,既皆以此而接夫道統之傳』。「文統」一詞,始於劉勰《文心雕龍》『是以規略
文統,宜宏大體』,其義原指文章統範。「政統」一詞,出於牟宗三論述,其《略論道
統、學統、政統》有述『古人言「正統」,是就得天下正不正說。無言「政統」者。弟
提「政統」一詞,意指「政治形態」或政體發展之統緒言,不單指「民主政體」本身言
,是通過客觀實踐中政體之發展而言今日民主建國乃理之所當然而不容已,且是歷史的
所以然而不可易。在客觀實踐之發展中言今日民主建國,而客觀實踐是前有所自,後有
所繼,而垂統不斷的,故曰政統。』


[m] 愛新覺羅‧毓鋆《毓老師說中庸》『夏,是中國人的文化。中國是廣義的中國,
是中道之國。天下文化的境界就是中庸。中庸就是用中,誰能用中道,誰就是中國人。
中道之國,沒有邊際。』
.....



--

 東海岐居 淑世明道 狂知狷行 浪遊混跡
 潛心覺靈 顛思覆想 因成緣熟 了塵離幻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來自: 36.224.176.127
※ 文章代碼(AID): #1QrSYFDH (Gossiping)
※ 文章網址: https://www.ptt.cc/bbs/Gossiping/M.1523959951.A.351.html
whitezzwei: 閱1F 04/17 18:12
※ 編輯: amidha (36.224.176.127), 04/17/2018 18:14:08
charlie1667: 恩恩 我可能也是這麼想的 但因為沒看所以不確定2F 04/17 18:14
hellwize: end3F 04/17 18:14
mpyhacct0443: 太長了4F 04/17 18:15
Kunluns 
Kunluns: 好文推5F 04/17 21:45

--
※ 看板: terievv 文章推薦值: 0 目前人氣: 0 累積人氣: 194 
分享網址: 複製 已複製
r)回覆 e)編輯 d)刪除 M)收藏 ^x)轉錄 同主題: =)首篇 [)上篇 ])下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