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文為 warrenchen 轉寄自 ptt.cc 更新時間: 2025-11-12 10:05:06
看板 book
作者 標題 [心得] 《中道》一本讓我豁然開朗的奇書
時間 Mon Nov 10 17:38:03 2025
《中道》讀後心得:一本讓我豁然開朗的奇書與五個啟發
圖文好讀 https://readingoutpost.com/spiritual-path-of-the-future/
《中道》讀後心得:一本讓我豁然開朗的奇書與五個啟發
前陣子,我讀了楊定一博士的《豐盛》,立刻被他那種貫通科學、靈性與生活的獨特視角給迷住了。於是我馬不停蹄地找來他最新的著作,也就是這本 2025 年推出的《中道》。 ...
前陣子,我讀了楊定一博士的《豐盛》,立刻被他那種貫通科學、靈性與生活的獨特視角給迷住了。於是我馬不停蹄地找來他最新的著作,也就是這本 2025 年推出的《中道》。 ...
前陣子,我讀了楊定一博士的《豐盛》,立刻被他那種貫通科學、靈性與生活的獨特視角
給迷住了。於是我馬不停蹄地找來他最新的著作,也就是這本 2025 年推出的《中道》。
這本書可以說是他的集大成之作,它是楊博士「全部生命系列」31 冊中的最新一本,有
點像是橫跨了他三十年思想探索的最終樂章。
給迷住了。於是我馬不停蹄地找來他最新的著作,也就是這本 2025 年推出的《中道》。
這本書可以說是他的集大成之作,它是楊博士「全部生命系列」31 冊中的最新一本,有
點像是橫跨了他三十年思想探索的最終樂章。
楊博士做了一件很了不起的事:他用「中道」這個概念,統整了從釋迦牟尼佛、蘇格拉底
到儒家思想等,橫跨東西方古代聖賢的核心智慧。
很多學者的書會有那種引經據典、咬文嚼字的問題,但楊博士的書完全不一樣,他是用我
們現代人,甚至是我們這種追求智慧但又不想被理論淹沒的讀者都能理解的白話文,重新
闡述了這個看似古老、但其實非常前衛的觀念。
們現代人,甚至是我們這種追求智慧但又不想被理論淹沒的讀者都能理解的白話文,重新
闡述了這個看似古老、但其實非常前衛的觀念。
很多觀念我們沒辦法「第一次就讀懂」,所以他很貼心,經常從不同角度切入、重複闡述
同一個觀念,讓各種不同思維模式的讀者,都能找到自己有共鳴的地方。
更讓我驚豔的是,這不是一本叫你躲到山裡出家修行的書,完全相反,它教我們如何在紛
擾的日常、在充滿挑戰的工作與人際關係中,找到內心的寧靜與平衡點。
這本書,可以說是我今年讀到最棒的書之一,迫不及待與你分享我的五個感動與啟發。
一、中道,不是妥協,而是一種友善的清醒
我們從小聽到「中庸之道」,腦中浮現的往往是「折衷」、「妥協」、「不偏不倚」這類
有點消極的詞彙。
好像就是在一場爭執中,各退一步,取個中間值,你好、我好、大家好。但讀完這本書我
才恍然大悟,這種理解簡直是把黃金當成黃銅,完全誤解了聖人真正的智慧。
楊博士徹底顛覆了這個傳統觀念。他認為真正的中道,並不是站在人間的兩個極端之間找
一個平衡點,而是站在一個更高的維度——「真實」的維度——來看待人間的一切。
這就像你從山頂俯瞰山下的兩條岔路,你看得清清楚楚,但你並不在任何一條路上。你擁
有的是一種全面性的、超越二元對立的視角。
如同楊博士所說:「中道,是所有大聖人領悟真實後對人間的表達,是站在真實看一切,
不會落在人間的任何一個極端。」
書中用釋迦牟尼佛的經歷來比喻,他曾是享盡榮華的王子,也曾是折磨身心的苦行僧。他
親身體驗了兩個極端,最後發現「兩者都不是真實」。真實,超越了所有人間的定義與框
架。
親身體驗了兩個極端,最後發現「兩者都不是真實」。真實,超越了所有人間的定義與框
架。
更有趣的是,楊博士為「中道」這個看似中性的詞,注入了一種溫暖的特質。他形容中道
的狀態不只是純粹的中立,而是帶著「一點微微的友善、淡淡的歡迎」。這是一種「友善
的中立性」。
的狀態不只是純粹的中立,而是帶著「一點微微的友善、淡淡的歡迎」。這是一種「友善
的中立性」。
這個描述深深觸動了我。我想起過去在面對衝突或壓力時,我所謂的「客觀中立」,其實
常常帶著冷漠與疏離,像個旁觀者一樣,把自己抽離出來,看似公正,但其實缺乏溫度。
常常帶著冷漠與疏離,像個旁觀者一樣,把自己抽離出來,看似公正,但其實缺乏溫度。
但楊博士提出的「友善的中立性」,是一種更高級的智慧。它意味著,我清晰地看見眼前
的一切,不陷入情緒的漩渦,不輕易評判,但同時,我的心是敞開的、是溫暖的。
我對發生的一切,無論好壞,都抱持著一種淡淡的歡迎。宇宙不會犯錯,一切都好。
這讓我反思,在工作中帶領團隊時,當夥伴表現不如預期,我是否能用這種「友善的中立
性」去面對?不是壓抑不滿,也不是虛偽地說「沒關係」,而是真正地看見現狀,理解背
後的原因,然後用一種穩定而溫和的態度去溝通、去解決。
性」去面對?不是壓抑不滿,也不是虛偽地說「沒關係」,而是真正地看見現狀,理解背
後的原因,然後用一種穩定而溫和的態度去溝通、去解決。
我相信,這不只是一種心態,更是一種強大的領導力。這種溫暖的清醒,比起冰冷的理性
,更能凝聚人心,也更能讓我們在混亂中保持篤定。
二、中道的實踐:臣服與參,把注意力拉回自己
如果說「友善的中立性」是中道的「心法」,那麼具體的「技巧」又是什麼?楊博士歸納
為兩個看似簡單,但蘊含了無窮深意的行動:「臣服」與「參」。
臣服,不是消極的放棄或認輸,而是主動地把自己交給一個比「小我」更宏大的力量。
這種力量,你可以稱之為宇宙、生命、或神。臣服的核心精神是「放手」,放下我們用頭
腦編織出來的各種抵抗、擔憂和企圖掌控的意圖。
參,則是觀察、觀照、見證。
當我們透過臣服,把緊抓不放的手鬆開後,我們就有了一絲空間,可以像一個中立的觀察
者一樣,靜靜地看著念頭來了又走,情緒升起又落下,而不被它們捲入戲劇性的情節裡。
如同楊博士所說:「我們透過每一個念頭、每一個觀察、每一個覺察不斷回轉到自己。」
這也是這本書給我最大的震撼之一,就是這個「回轉到自己」的觀念。
者一樣,靜靜地看著念頭來了又走,情緒升起又落下,而不被它們捲入戲劇性的情節裡。
如同楊博士所說:「我們透過每一個念頭、每一個觀察、每一個覺察不斷回轉到自己。」
這也是這本書給我最大的震撼之一,就是這個「回轉到自己」的觀念。
我們遇到問題時,本能反應總是向外尋找原因:是老闆太苛刻、是伴侶不理解、是市場環
境不好……我們的心思全部投射在外部世界,試圖去改變、去控制、去修正那些「錯誤」
。但這個過程,往往讓我們筋疲力竭,更慘帶來了很多的反效果。
境不好……我們的心思全部投射在外部世界,試圖去改變、去控制、去修正那些「錯誤」
。但這個過程,往往讓我們筋疲力竭,更慘帶來了很多的反效果。
中道的練習,則是反其道而行。它邀請我們,在每個瞬間,都把注意力從外部的風暴,輕
輕地拉回到內在的中心。
楊博士不是要我們忽略現實,而是要我們先穩住自己。書中提到兩個非常實用的練習句,
我希望也可以變成我的口頭禪:「一切都好。」、「宇宙不會犯錯。」
剛開始看到這句話,我心裡也有些嘀咕:世界明明這麼多問題,怎麼可能「一切都好」?
但隨著閱讀的深入,我才明白,這句話不是要我們否認痛苦,而是要我們「接受」當下的
現實。
但隨著閱讀的深入,我才明白,這句話不是要我們否認痛苦,而是要我們「接受」當下的
現實。
當不順發生時,與其花力氣去抵抗「它不應該發生」,不如先深吸一口氣,對自己說:「
好,它發生了。我接受。」
這就是一種微型的臣服。當你不再與現實對抗,你的內心就騰出了一點空間,可以開始「
參」——觀察自己的情緒反應、觀察腦中的念頭。
你會發現,真正讓我們痛苦的,往往不是事件本身,而是我們對事件的「詮釋」和「抵抗
」。
我開始在生活中練習。比如,跟別人討論事情的時候,如果有人提出尖銳的批評,過去的
我可能會立刻進入防禦模式,急著辯解。現在,我會先在心裡對自己說:「好,我接受這
個批評。」
我可能會立刻進入防禦模式,急著辯解。現在,我會先在心裡對自己說:「好,我接受這
個批評。」
然後觀察自己內心升起的羞愧或憤怒,但不急著做出反應。光是這樣一個短暫的停頓,一
個注意力的回轉,就讓我能用更平靜、更具建設性的方式來回應。
中道,就是這麼樸實無華,而且隨時隨地都可以練習。
三、入世的修行者:在人間煙火中,活出真實
這本書最讓我感到安心和共鳴的一點,是它完全沒有那種「看破紅塵、遁入空門」的疏離
感。
楊博士本身就是一位傑出的科學家、企業家,他也從來不主張我們要拋棄世俗的責任與生
活。他反而一再強調:修行,就是在生活的點點滴滴中進行。
如同書中所說:「一般人談修行很容易落入一種錯覺,也就是認為修行是避開人間,去追
求另一個更高或更清淨的境界。」 但真正的覺醒,其實是要我們踏踏實實地落在地球,
接受人間的一切,包括它的不完美。
求另一個更高或更清淨的境界。」 但真正的覺醒,其實是要我們踏踏實實地落在地球,
接受人間的一切,包括它的不完美。
這對我來說,簡直是一種解脫。我過去總有一種迷思,認為要達到內心平靜,就必須減少
慾望、遠離塵囂,甚至把工作和人際關係看作是修行的「阻礙」。
但是}這種想法,反而讓我在生活中充滿了矛盾與掙扎:一方面渴望成就,一方面又覺得
追求成就是不夠「靈性」的。
楊博士的觀點,讓我徹底放下了這個包袱。他告訴我們,絕對(本質)與相對(現象)是
同時存在的,就像硬幣的兩面,缺一不可。
我們不必為了追求「空」,而刻意去否定「有」。
我們可以在職場上努力拚搏,可以享受美好的人際關係,可以追求世俗的成功,但同時,
我們內心清楚地知道,這些都只是「現象」,是生命這場遊戲的一部分,而不是我們的全
部。
我們內心清楚地知道,這些都只是「現象」,是生命這場遊戲的一部分,而不是我們的全
部。
楊博士甚至揭露了一個很有趣的現象,他觀察到許多被視為修行很高的大師,在面對日常
瑣事時,依然會展現出凡人的煩躁、不耐與情緒。如同他在書中描述的:「有些老師遇到
不順,心情就變得浮躁,沒辦法把心收回來,身段也柔軟不下來,很容易小題大作。」
瑣事時,依然會展現出凡人的煩躁、不耐與情緒。如同他在書中描述的:「有些老師遇到
不順,心情就變得浮躁,沒辦法把心收回來,身段也柔軟不下來,很容易小題大作。」
這段話讓我會心一笑。它提醒我們,真正的成熟,不是變成一個沒有情緒的聖人,而是在
有了情緒之後,能更快地覺察、更快地回轉到內心的中心。
我們不必強求自己完美,更不必因為自己還有七情六慾而感到羞愧。我們要做的是,帶著
這副有血有肉的身心,在人間的道場裡,誠懇地練習。
這也讓我重新定義了「好人」的概念。過去我以為當好人是為了符合社會的道德期待,是
一種利他的犧牲。但書中提到:「我們選擇做一個好人,不是為了別人,是為了自己。
」
當我們明白萬物都是「一體」,傷害別人終將會反噬到自己身上時,善良就不再是一種選
擇,而是一種深刻的智慧,是讓我們內心獲得真正安寧的唯一途徑。
四、溫柔地化解業力:用「感謝」重寫生命的腳本
「業力」(Karma)這個詞,常常被誤解為宿命論的因果報應,好像我們只能被動地承受
過去種下的苦果。但楊博士對業力的詮釋,充滿了溫柔與希望。
他認為,業力更像是一種儲存在我們身心系統裡的「慣性模式」或「能量印記」。
那些我們在過去生命經歷中還沒被完全消化、接納的情緒和創傷,會像電腦的背景程式一
樣,不斷在我們的生活中重複上演,吸引類似的情境,觸發相同的情緒反應。
那麼,該如何化解這些根深蒂固的模式呢?不是靠壓抑,也不是靠對抗,而是用一種出乎
意料的方式——感謝。
書中提供了一個很有力量的練習,就是由衷地去感謝那些讓我們痛苦的人事物。
如同楊博士溫柔地引導我們:「我感謝痛、感謝負面的念頭和感受,感謝不斷浮出來的擔
心,感謝你們關心我的生存,用激烈的方式想要提醒我、保護我。謝謝,現在我知道了,
我想學習用自己的方式來面對。」
心,感謝你們關心我的生存,用激烈的方式想要提醒我、保護我。謝謝,現在我知道了,
我想學習用自己的方式來面對。」
這個觀念徹底翻轉了我對待痛苦的態度。我過去總把痛苦視為敵人,想盡辦法要擺脫它、
消滅它。但是從中道的視角來看:痛苦,其實是我們的老師,是它用最激烈的方式,指出
了我們內心尚未整合的傷口所在。
消滅它。但是從中道的視角來看:痛苦,其實是我們的老師,是它用最激烈的方式,指出
了我們內心尚未整合的傷口所在。
當我看到別人對我的批評時,我不再只看到惡意,而是練習去看見,這個批評觸動了我內
心哪個關於「我不夠好」的舊傷口?然後,我在心裡默默地對這個升起的痛苦說:「謝謝
你,謝謝你讓我知道,這裡還需要被療癒。」
心哪個關於「我不夠好」的舊傷口?然後,我在心裡默默地對這個升起的痛苦說:「謝謝
你,謝謝你讓我知道,這裡還需要被療癒。」
這是一種很深刻的自我慈悲。我們不再評判自己的負面情緒,而是把它們看作是內在小孩
的求救信號。我們用友善的態度去傾聽、去接納,光是這個「接納」本身,就已經開始了
療癒的過程。
的求救信號。我們用友善的態度去傾聽、去接納,光是這個「接納」本身,就已經開始了
療癒的過程。
楊博士寫道:「讓我們透過一生的傷疤、一生的心結,終於看出這個世界是虛擬的,是透
過頭腦組合的印象。」 這句話也讓我茅塞頓開。
原來,那些反覆出現的人生困境,就像是遊戲中的「魔王關卡」,它們存在的目的,不是
為了打敗我們,而是為了讓我們練習新的技能,直到我們看穿遊戲的虛幻本質,獲得真正
的自由。
為了打敗我們,而是為了讓我們練習新的技能,直到我們看穿遊戲的虛幻本質,獲得真正
的自由。
從這個角度看,生命中沒有真正的壞事,一切都是來幫助我們醒覺的精心安排。
五、孤獨的朝聖:走向真正的合一與自由
這本書讀到最後,有一個觀點可能會讓很多人感到不安,但對我來說,卻帶來了前所未有
的自由感。
那就是,當我們愈來愈深入中道,愈來愈回到自己,我們可能會自然而然地與一些舊有的
社交關係、甚至是親密的家人關係,產生一種距離感。
如同楊博士坦率地指出:「我們走到最後會發現,好像和過去的朋友、社交的圈子斷聯了
,甚至連家人的關係也淡了。過去的大聖人,釋迦牟尼佛、耶穌……到近代的拉瑪那.馬
哈希也是如此,沒有一個例外。」
,甚至連家人的關係也淡了。過去的大聖人,釋迦牟尼佛、耶穌……到近代的拉瑪那.馬
哈希也是如此,沒有一個例外。」
這並不是因為變得冷酷無情,剛好相反,是因為我們的心擴展了。
當我們體會到與「一切萬有」的連結時,那種基於「小我」需求的、帶有抓取和依賴特質
的關係,自然就變得不再那麼重要。我們的愛,不再只侷限於少數幾個人,而是平等地流
向眾生。
的關係,自然就變得不再那麼重要。我們的愛,不再只侷限於少數幾個人,而是平等地流
向眾生。
我認為,這種狀態,從世俗的角度看是「孤獨」,但從內在的體驗來說,卻是「圓滿」。
如同書中所說:「我們會不知不覺走出自己的一條路,與別人無關,也不需要別人的同情
、同意或贊成。我們能獨自承擔起自己的責任,發現自己非常自在,甚至可以說自己就是
最好的伴侶。」
如同書中所說:「我們會不知不覺走出自己的一條路,與別人無關,也不需要別人的同情
、同意或贊成。我們能獨自承擔起自己的責任,發現自己非常自在,甚至可以說自己就是
最好的伴侶。」
這段話給了我巨大的勇氣。長久以來,我內心深處一直有一種對孤獨的恐懼,也因此在人
際關係中,時常會不自覺地討好、妥協,害怕失去別人的認同。
但現在我明白,真正的力量,來自於能夠安然地與自己同在。當你不再需要從外界尋求肯
定來證明自己的價值時,你才能建立真正健康、平等的關係。
你不必再扮演任何角色,不必再費力去維持某種形象。你只是你,簡單、誠懇、自在。而
這種由內而外散發的安然,反而會吸引到那些真正能與你的靈魂共振的人。
這是一條向內走的朝聖之路,註定是孤獨的,因為沒有人能代替你走。但也正是在這份孤
獨中,我們才能擺脫一切外在的束縛,找到那份無條件的、永恆的喜悅與自由。
後記:一本地圖,指引我們走向回家的路
一口氣講寫了這麼多,希望能讓你感受到我內心的激動。
《中道》這本書,對我而言,就像一張最精確的生命地圖。它沒有提供任何標準答案,而
是不斷地用各種溫柔而堅定的方式,指引我們把目光從外在的世界,轉回到內心那片最寧
靜、最廣闊的領地。
是不斷地用各種溫柔而堅定的方式,指引我們把目光從外在的世界,轉回到內心那片最寧
靜、最廣闊的領地。
楊定一博士的文字,有一種神奇的療癒力。他不像許多靈性導師那樣高高在上,而是像一
位充滿智慧與慈悲的長者,誠懇地分享他用生命驗證過的體悟。
他讓我驚歎,原來最深刻的真理,可以用如此簡單、樸實的語言來表達。難怪這麼多人欣
賞他,我還有好多好多東西想向他學習。
讀完這本書,我感覺整個人都鬆弛了下來,豁達了很多。過去那些讓我糾結、內耗的人事
物,彷彿都變得不再那麼重要。我開始學會用一種更遊戲、更輕鬆的心態,來看待生命這
場演出。
物,彷彿都變得不再那麼重要。我開始學會用一種更遊戲、更輕鬆的心態,來看待生命這
場演出。
如果你也時常感到內心矛盾、在追求外在成功與內在平靜之間拉扯,或者你只是單純地想
為自己的生命,找到一個更穩定、更堅實的錨點,那我真的,真的,大力推薦你閱讀這本
書。
為自己的生命,找到一個更穩定、更堅實的錨點,那我真的,真的,大力推薦你閱讀這本
書。
最後,我想用一個問題來結束這次的分享,這個問題也是這本書不斷向我們發出的溫柔探
問:
「如果生命是一場早已註定好的完美劇本,你是否願意放下抵抗,全然地信任,並開始由
衷地欣賞眼前這一幕的演出?」
--
書評部落格「閱讀前哨站」 https://readingoutpost.com/|一個愛書人的閱讀筆記
Podcast「下一本讀什麼?」 https://readingoutpost.com/podcast/|我的說書頻道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來自: 111.254.54.172 (臺灣)
※ 作者: wackynoteis 2025-11-10 17:38:03
※ 文章代碼(AID): #1f4R9_te (book)
※ 文章網址: https://www.ptt.cc/bbs/book/M.1762767487.A.DE8.html
推 : 推推1F 11/10 22:32
推 : 推2F 11/10 23:41
--
※ 看板: warrenchen 文章推薦值: 0 目前人氣: 4 累積人氣: 105
作者 wackynoteis 的最新發文:
- 《中道》讀後心得:一本讓我豁然開朗的奇書與五個啟發 圖文好讀 前陣子,我讀了楊定一博士的《豐盛》,立刻被他那種貫通科學、靈性與生活的獨特視角 給迷住了。於是我馬不停蹄地找來他最新的著作,也就是這本 …2F 2推
- 6F 2推
- 9F 7推
- 13F 1推
- 《我想跟你好好說話》讀後心得:改變人生的非暴力溝通法 身心靈導師賴佩霞的非暴力溝通入門課 圖文好讀 如果你問我,有哪個觀念對我這輩子造成了最大的改變?我會毫不猶豫地回答「非暴力溝 通」。這個溝通方式 …
點此顯示更多發文記錄
→
guest
回列表(←)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