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Preach (溫哥華八弟)
標題 [問卦] 時代雜誌這篇是不是凸顯媒體素養的照妖鏡
時間 Fri Oct 24 17:09:41 2025


https://time.com/7304818/us-china-taiwan-independence-lai/
The U.S. Must Beware of Taiwan's Reckless Leader | TIME
William Lai is lurching toward formal independence, which could trigger a catastrophic U.S.-China war, writes Lyle Goldstein. ...

 


首先 此篇下面就明顯地寫著

TIME Ideas hosts the world's leading voices

providing commentary on events in news, society, and culture.

We welcome outside contributions.

Opinions expressed do not necessarily reflect the views of TIME editors.


簡單來說,他們歡迎「外部投稿人」 也並非代表時代雜誌立場

-
再來 簡單且快速的請ChatGPT整理此篇文章的重點


這篇《TIME》文章題為

〈Lai Ching-te’s Reckless Push for Taiwan Independenc

e Could Drag the U.S. Into War〉


(賴清德魯莽推動台獨,恐將美國拖入戰爭)

作者是美國智庫「Defense Priorities」的亞洲事務主任

Lyle Goldstein——一位典型的「戰略現實派」(realist)

主張美國應聚焦自身利益、避免與中國對抗。以下是更清晰的

重點整理:



【一、文章主旨】


Goldstein 認為賴清德總統上任後的言行,比蔡英文更接近「台獨」

這樣的策略是危險且短視的挑釁。


他警告:這不僅會激怒中國,也可能把美國拖進一場不必要的戰爭。


【二、對賴清德的批評】


賴在就職演說中明確強調「中華民國台灣是主權獨立國家」

與蔡英文過去「模糊而穩健」的表述不同。

作者認為這是在「挑戰北京的紅線」,會被中國視為走向法理台獨。

他形容賴是「台灣史上最傾向獨立的領導人之一」

並暗示他的政策將「使兩岸更接近戰爭」。


【三、中國的反應】


文章指出,北京官方與媒體(尤其《環球時報》)迅速以強烈語氣回應

指賴的講話是挑釁行為。

作者預測,中國可能以軍演或經濟手段「懲罰」台灣

甚至準備未來的軍事行動。


【四、對美國的警告】


Goldstein 對華府提出嚴厲建言:

台灣不是美國正式盟友,不像日本、韓國、澳洲 菲律賓那樣有共同防禦條約。

美國若介入台海戰爭,可能付出巨大代價卻無法取勝

他主張華府應「私下警告賴清德」,不要再推動象徵性的獨立言論。


【五、軍事與戰略分析】


作者批評台灣軍事策略錯誤,過度投資於傳統重裝備

(如 M1A2 坦克、HIMARS 火箭系統)

而非靈活的「刺蝟戰略」(asymmetric warfare)

他提及烏俄戰爭導致美國彈藥與防空系統短缺

這意味著若台海爆發衝突,美國支援能力將受限

在他看來,中國軍力快速增長,若真開戰,美軍未必能保衛台灣。


【六、結論立場】

Goldstein 的結論可歸納為三句話

賴清德的「台獨言行」是魯莽的挑釁

美國不應為台灣捲入與中國的戰爭。

美方應以外交壓力促使台北「降溫」。


整體而言,這是一篇親現實、反干預、帶有中國理解論色彩的評論。

它反映出美國戰略界的「其中一個派別」

認為美中衝突不值得為台灣爆發,而應維持現狀、避免戰爭。

這樣的觀點在美國智庫圈並非主流

「但正逐漸獲得部分軍事學者與外交現實主義者的呼應」

-

Ok 我完全可以理解,一個巨大的國家、經濟體

本身就應該要有「多種不同聲音」 而這也是「台灣目前匱乏的」

我個人政治立場雖然完全不支持現在台灣執政黨

但「事實更為重要」 不是嗎? 這才是台灣自由的精神吧?

-

所以接著,我請ChatGPT來查查這個作者的身份背景


Lyle J. Goldstein 是個非常有意思的角色

他既是美國國防學術界的老資格研究員

又常被貼上「親中現實派」(China-friendly realist)的標籤

要理解他對台海與美中關係的看法,得從他的學術養成與後期思想轉折說起。


【一、學術與職涯背景】

Goldstein 曾是 美國海軍戰爭學院(U.S. Naval War College)戰略系教授

研究中國與俄羅斯的軍事發展

受過哈佛與普林斯頓的高等教育,博士論文圍繞中俄安全合作,學術根底相當紮實


在海軍戰爭學院任教期間

他創立了 China Maritime Studies Institute(中國海事研究中心)

專門分析中國海軍現代化與印太戰略。

這個中心被美國國防界視為理解中國軍力的重要智庫。

「Goldstein 的觀點一向與主流鷹派不同」他不認為中國注定要與美國衝突

主張透過軍事透明與外交溝通「減壓」。

「這讓他逐漸被邊緣化」


【二、轉向「現實主義外交」陣營】


離開海軍戰爭學院後,他加入了 Defense Priorities

一個由自由意志派與現實主義者支持的智庫。

這個組織主張:

美國應限制軍事干預,避免成為世界警察,專注於真正的國家利益。

對外政策論點往往包括:

美國不該為台灣、烏克蘭或南海問題與核大國直接對抗。

應恢復「勢力範圍」思維,讓各大國在自身地區有安全緩衝區。

對中國應採取「戰略克制」(strategic restraint),而非遏制。

這套邏輯延伸到「他近期在 TIME 的文章」

他把賴清德視為「挑戰北京紅線、增加美中衝突風險」的領導人

並敦促華府「理性自保」。


【三、與中國學界的關係】

Goldstein 是少數能流利閱讀中文軍事文獻的美國學者之一

他經常引用《解放軍報》《海軍學術》這類內部刊物。

他與中國學者保持相當活躍的交流,這既讓他的研究具深度

但也引來爭議 有評論者批他「過度同情中國立場」

但他自稱「戰略現實主義者」,非「親中」他的出發點是避免誤判導致戰爭。


【四、思想特徵】


可歸納為幾個核心信念

地緣現實主義:大國有安全邊界,美國應尊重中國在台海的「核心利益」。

戰爭懷疑論:他不相信民主與威權對抗是宿命,更關心核衝突風險。

外交優先:提倡恢復軍事熱線、避免誤判、擴大經貿互惠。

批判華府軍工體制:認為美國過度依賴武器援助與制裁,反而削弱長期穩定。


【五、在美國戰略界的位置】


Goldstein 目前屬於美國「新現實主義學派」的一員

與 John Mearsheimer、Stephen Walt 等人有相近理念

「這派學者在學界有聲量,但在華府決策圈屬少數派」


被視為「鴿派中的理性派」不天真地信任中國,但堅信熱戰對誰都沒有好處。



Goldstein 是一位軍事知識深厚、對中國極熟悉、但強烈反戰的美國戰略家。

他的文章往往帶著一種「現實冷靜」

不是為了討好北京,而是為了提醒華府 如果不學會節制

下一場戰爭可能比烏克蘭更不可收拾。

-

【以上我們可以知道,該篇文章的作者的價值觀光譜】


1. 相對站在反激烈對抗的立場


2. 跟中國軍事單位有相對頻繁的交流


3. 認為美國應該將自身利益放在最優先,而非干預其他地區


而目前在川普政府底下,這類觀點比較偏向少數派 而非主流
-


最後再次重申,我自己並不是現在台灣執政政府的支持者


我認為更重要的事情是「容納各方不同的聲音」


我反對社會最終只剩下「二元對立」的聲音


所以希望提供一個簡單的方式讓大家嘗試看看


「看到這種立場比較強烈的文章標題」


如何嘗試著用AI工具,找出真正背後這篇文章代表的意義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來自: 118.161.213.86 (臺灣)
※ 作者: Preach 2025-10-24 17:09:41
※ 文章代碼(AID): #1e-q9OxR (Gossiping)
※ 文章網址: https://www.ptt.cc/bbs/Gossiping/M.1761296984.A.EDB.html
minoru04: 考據不錯可惜這裡是八卦1F 1.174.209.189 台灣 10/24 17:11
sturmpionier: 鶄障氣瘋了2F 1.163.181.41 台灣 10/24 17:12
bala045: 說得不錯3F 42.79.36.179 台灣 10/24 17:12
w320313: 哈 鳥鳥不敢回
當年馬阿九因為 bumbler被叫邦伯
現在賴阿德被叫 Reckless不知道 不知道該上什麼尊號4F 111.81.26.130 台灣 10/24 17:15
Alphaz: 司機案也是啊 只會報學生講的 司機說的不8F 27.242.6.133 台灣 10/24 17:25
WTF1111: 萊爾。區特一直都不需要其他稱號10F 219.70.72.80 台灣 10/24 17:25
sathyathen: 推11F 111.83.146.143 台灣 10/24 17:56
Jueqing: 居然還有人真的在認真12F 1.169.123.73 台灣 10/24 18:29

--
作者 Preach 的最新發文:
點此顯示更多發文記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