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shauima (萬佛朝宗-練英文筆跡)標題 [問卦] 中國 稀土 有多威?時間 Wed Nov 5 11:21:51 2025
中國稀土產業鏈,為何難追趕
蔡鈺
中國在國慶日後提出稀土長臂管轄之後,西方明顯坐不住了。
2025年10月底,中美兩國元首在韓國釜山會晤,深聊了接近2個小時。會談結束後,雙方
公佈的主要結果是這樣的:
第一,美方將取消針對中國商品加征的10%所謂“芬太尼關稅”,對中國商品加征的24%對
等關稅將繼續暫停一年。中方將相應調整針對美方上述關稅的反制措施。雙方同意繼續延
長部分關稅排除措施。
第二,美方將暫停實施9月29日公佈的出口管制50%穿透性規則一年,也就是驅動荷蘭爭奪
安世半導體的管制政策。中方將暫停實施10月9日公佈的相關出口管制等措施一年,並將
研究細化具體方案。這指的主要是中國升級的稀土長臂管轄。
這之外,美方將暫停實施它對華海事、物流和造船業301調查措施一年。美方暫停實施相
關措施後,中方也將相應暫停實施針對美方的反制措施一年。
這還不算。會談前後,特朗普的態度明顯溫和,一邊對這場會晤打出了12分的評價,一邊
重新用G2來定義中美關係。這種邀請中國共治天下的友善姿態,跟過去七八年截然不同。
這讓市場產生了兩個議題:
一個是,看上去,中國的稀土長臂管轄,確實打到了要害。
另一個是,稀土的反制能用多久?這次延期一年,會不會讓美國得以修復稀土產業鏈,掙
脫中國的卡脖子反制?
美國財長貝森特放話說,美國將在兩年內解決對中國的稀土依賴。但與此同時,我看到不
少研究者給出的結論是,美國重建一條稀土產業鏈,至少要10年。
而在這個期間,其它關鍵變數早就推動了兩國關係走向,中國的稀土產業技術與成本優勢
也足以形成新的代差。
稀土作為“工業維生素”的關鍵作用,跟你討論過。我們主要來解釋,為什麼中國稀土產
業鏈的優勢難以追趕和替代。
伴生產業鏈
先說說中國稀土產業鏈的特點。
第一個特點,它是一條“伴生產業鏈”,它的誕生與進化,是被其它主產業帶動前行的。
比如,內蒙的白雲鄂博礦,是世界上最大的稀土礦床,它在1927年是被科學家當作鐵礦發
現的。直到1958年包鋼在這裡建廠,才開始“順手”冶煉鐵礦廢石裡的稀土。
再比如,稀土裡的金屬鎵,主要是提取鋁和鋅時的副產品,想得到鎵,首先要有強大的鋁
和鋅的製造能力。
而中國恰恰是全球最大的金屬鋁生產國。中國鋁業2024年鋁產品的產量高達761萬噸,對
應生產的金屬鎵是280噸。換句話說,中國每造16萬個易開罐,就能順手撈1克鎵,夠造30
0部iPhone的。
這280噸鎵,占全球原生鎵供應量20%以上。中國鋁業生產這280噸金屬鎵幾乎沒有財務成
本,但前提是要有2.7萬倍的主產品鋁的產量。
這之外,中國做電解鋁的時候,廢渣裡能順帶提取鑭、鈰、釹;做磷肥的時候,磷礦石裡
能順帶分離釔、鉺、鏑,都是伴生產品。
這也是為什麼,中國的稀土儲量只占全球37%,產量卻占全球69%,遠遠高於儲量的全球占
比。因為中國提取和煉製很多稀土時,不需要單獨投資、單獨開礦、單造生產線。
這就意味著,如果美國要簡單複製中國稀土產業鏈的誕生之路,相當於要完成一整個工業
集群的重建。
非標技術沉澱
中國稀土產業鏈第二個特點:長達40年的持續、非標技術沉澱。
中國意識到稀土的價值後,化學家徐光憲在1975年提出了“串級萃取理論”,這個理論可
以把17種稀土元素逐步從稀土礦中分離出來,而且純度最高能達到99.999%。
這個方法提出之後,1980年代,包頭就依照它建成了第一條稀土生產線。這種方法一落地
,成本直接降到了西方同期的1/4。
這成本光是降在理論創新嗎?還真不是。從理論到工業化,中間還隔著一道巨大的鴻溝:
產業工人的經驗和體感。
你要知道,當時可沒有什麼自動化、資料化,成百上千級的串聯萃取,對流量、溫度、pH
、萃取劑老化、設備振動等各個維度的協同控制,很長時間都要依賴一線技術工人的“肌
肉記憶”,直到近十來年,才逐步通過感測器與建模走向數字化/算法化。
而同一時期,西方在環保與成本壓力下,陸續退出了關鍵分離環節。美國的最後一家大型
稀土礦是帕斯山稀土礦,冶煉廠2000年前後就關門了。它在2017年想要重啟,卻發現連會
看萃取曲線的技術工人都招不到。
為什麼?美國已經有兩代人沒幹過這行了,想再撿起家學非常困難。
而中國這邊,還拿包頭來說,目前稀土高新區集聚的稀土相關研發人才超過5000人,內蒙
古科技大學的稀土產業學院,30多年來輸出的本科生也有5000多名,人才梯隊是穩定的。
美國重啟稀土產業鏈的困境
美國,當然是目前最有動力追趕中國稀土產業鏈的國家。它其實在2010年就立志要重啟稀
土產業鏈,但直到2017年才恢復了唯一一座稀土礦的運營,就是前面提過那座帕斯山稀土
礦。這個稀土礦恢復開採後,也還是要把礦石運往中國進行精煉加工。
聽起來,美國恢復稀土產能,似乎比讓台積電搬家還要費勁。為什麼會這樣呢?如果對比
前面提到的中國產業鏈特點,你會發現,美國恢復稀土產業有三重困境。
第一個,時間困境。《紐約時報》最近採訪到一個名叫NioCorp的開礦公司,這家公司的
董事長說,在美國開一座稀土礦需要29年的時間。
美國能源部比這家公司樂觀很多,但也認為,美國重建完整稀土供應鏈需要10年時間,和
3000億美元的投入。即便啟動深海採礦,從勘探到量產也需要至少5年,這還沒考慮國際
法與環保的爭議。
第二個是成本困境。就算相同技術的稀土生產線建成,按照2024年的標準,美國工人的平
均工資是中國的3倍,電價是中國的1.5倍,還要跟AI產業爭奪電能。
更要命的是環保成本。前面提到的帕斯山稀土礦1998年關門,主要原因就是釷的放射性廢
渣沒辦法處理。它在恢復開採後,還得把礦石運到中國處理,就是因為中國有“脫放射”
的技術支援。
那麼,中國的稀土產業鏈是不用考慮環保因素嗎?
當然不是,中國在前些年的供給側改革裡,給產業鏈搭建環保處理體系,也已經把稀土產
業鏈給帶進去了。
第三個困境,技術困境。目前來看,中國在稀土冶煉分離技術上領先全球,而美國仍在用
1990年代的“酸浸法”,兩邊有非常明顯的技術代差。
那美國能不能直接扔掉舊技術、直接模仿中國的新技術呢?這樣一來,就要撞上中國的專
利技術牆了。
截至2025年,中國在稀土元素製備產業專利中占比83.3%,位居全球第一,技術含金量有
三四層樓那麼高。
你可能記得,我們在(《稀土長臂管轄:中美攻守逆勢?》)提到,中國在國慶假期後升
級稀土長臂管轄政策時,把稀土產業的工藝參數、加工程式、人員雇傭都管上了。在更早
以前,關鍵的離心萃取機、無銨開採、晶界擴散技術,也都列入了《禁止出口目錄》。
所以,美國要擁抱新的稀土提取技術,要麼得跟中國做交易,要麼得去做它自己的“原始
創新”。
總結
所以你看,伴生產業鏈+非標技術沉澱+深厚專利牆,是今天中國稀土產業真正的三叉戟。
它在美國的趕超之路上,建構了一個“成本-時間-技術”的飛輪障礙。
到了這裡,故事還沒有完。“伴生產業鏈”對應的兩個重要概念,是超大產業集群和統一
大市場,它們構成了一個完備的生態培養皿,讓稀土產業鏈能夠從中受益。
而中國的新能源汽車產業,今天能夠在技術和成本上跑贏全球,也享受到了跟稀土產業類
似的生態紅利。
—-
感謝非營利平台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來自: 49.216.253.216 (臺灣)
※ 作者: shauima 2025-11-05 11:21:51
※ 文章代碼(AID): #1f2iBHCc (Gossiping)
※ 文章網址: https://www.ptt.cc/bbs/Gossiping/M.1762312913.A.326.html
推 sazdj: 看來外星人不想幫美國搞定稀土了1F 49.215.242.119 台灣 11/05 11:25
→ fujimoto: 三小來路不明的文章 你自己寫的?2F 39.9.130.23 台灣 11/05 11:25
→ alex00089: 產量佔大部分啊3F 42.77.121.246 台灣 11/05 11:27
推 lipstick: 美國十年不能賣軍武 你說呢4F 36.224.127.131 台灣 11/05 11:27
噓 login5566: 一看就小粉紅寫的拉基文章5F 99.43.254.103 美國 11/05 11:2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