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Mrturtle (臺端)
標題 Re: [問題] 早期玉里瑞穗段的選線
時間 Fri Nov  7 00:19:31 2025


其實N大對於日本人選路線的推測沒錯,日本人在臺灣蓋鐵路時,遇到河流選路線都是儘可
能縮短過河橋梁長度,把當時的路線圖攤開來,不難發現臺東線遇上壽豐溪、馬太鞍溪、
新武呂溪等河川,都是往上游繞路再過河。


西部幹線其實也一樣,跨越濁水溪的地點選了靠近山區的二水林內間,而不是當時較熱鬧
的北斗西螺間,除了想開發沿山地區的資源,橋梁長度也少了一半。

這是為什麼呢?當時的架橋技術確實是個大問題,臺東線施工時常常遇到橋墩還沒蓋好就被
洪水沖毀,通車後也是大小洪水不斷(所以在1980年代的東拓就蓋了河底隧道);橋梁所需
的鋼梁與水泥無法在臺東線沿途製造,必須從臺灣西部甚至日本本土海運過來;甚至架橋
的人力也是問題,雖然鐵路施工幾乎都是動用沿途的阿美族與卑南族原住民,但是他們不
會潛水,需要從新港(成功鎮小港)雇用會潛水的原住民,請他們潛入湍急的河川建造橋樑
基礎。


臺東線施工時還面臨總督府及日本帝國財政緊縮、非常缺工(當地風土病盛行就幾乎只能用
原住民)、一次世界大戰導致金屬昂貴等原因,導致臺東線的工程能省則省,整條路線分成
二期:1910-1917年興建花蓮玉里段,玉里以南的第二期考量秀姑巒溪與卑南溪容易氾濫、
當時無法整治,而暫緩動工。


鐵道部後來向臺東拓殖會社買了臺東關山段,中間那段1921年才動工、1926年通車......
整條路線蓋得比西部縱貫線還久。所以臺東線是須經過玉里,無法像193線道那樣繞過去,
畢竟經費有限下第一期工程的終點就是在玉里。


鐵道部完成臺東線花蓮玉里段後,編撰的《臺灣鐵道臺東線》一書有提到瑞穗玉里段的選
線:其實這段行經掃叭臺地的路線,最初是想要沿著秀姑巒溪河岸斷崖通過,正是考量此
方案有遇到河川氾濫的可能,才改成選擇向掃叭臺地下挑戰書,只是一挖下去才發現被極
端難搞的軟土層撅了三回(後面兩次是東拓與電氣化的新隧道),就是另一個故事了。


雖然書中是沒提到原本想走秀姑巒溪的東岸或西岸,不過東岸那邊沒有斷崖,且文字敘述
完全沒提到此段過河橋梁難易度的評估(承上所述橋梁的施工難度不可能不評估),推測是
想走不用過河的西岸。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來自: 1.175.156.148 (臺灣)
※ 作者: Mrturtle 2025-11-07 00:19:31
※ 文章代碼(AID): #1f3CgLE1 (Railway)
※ 文章網址: https://www.ptt.cc/bbs/Railway/M.1762445973.A.381.html
※ 同主題文章:
Re: [問題] 早期玉里瑞穗段的選線
11-07 00:19 Mrturtle
※ 編輯: Mrturtle (1.175.156.148 臺灣), 11/07/2025 00:22:56
Stan6003: 前面好好的怎麼後面唐突惡臭1F 11/07 02:20
給認真看完這篇文的客人一點獎勵嘛(贊賞),不過沒看完也不會有處罰。
CSmonkey: 臺東線日本時代通車後,為了「感謝」原住民建造的辛勞(撫慰原住民防止叛亂,另一方面促進物產的交流),沿線原住民皆免費搭乘三等客車。2F 11/07 11:54
呃,那個是另外設置"蕃人專用車",直接用貨車載客(好像是敞車),當時有引來一些報紙
還是雜誌批評,陳孝平前輩的碩士論文有講到"蕃人專用車"這部分。
a5mg4n: 材料問題的話,東線應該會比照阿里山大量採用木橋?5F 11/07 12:27
從當時工程規劃留下的紀錄可以發現:日本人很聰明,有考量到橋墩是否密集對河川行水的
干擾;我們稍微與阿里山線的木橋比較,就能發現鋼樑橋的跨距還是比木橋大,可以減少
對河川水流的影響,降低被洪水沖垮的風險。
而且這畢竟是鐵道部興建的,即使玉里關山段受限經費沒比照西部幹線標準,還是在新武
呂溪與秀姑巒溪都蓋了很長的鋼樑橋。
雖然以當時的鋼樑橋面對縱谷那些凶狠的河川,還是太難了。
tony121010: 日本時代颱風一來橋常常就被沖斷
記得木瓜溪剛通車不到一年就斷了6F 11/07 14:56
當時很容易發生橋都還沒蓋好就被沖毀,戰後甚至有鹿寮溪橋事故,火車正在過橋時被沖
斷,跟R50墜頭前溪的事故很像。
※ 編輯: Mrturtle (1.175.156.148 臺灣), 11/08/2025 00:05:55
birdy590: 地方志有提到, 日治時代秀姑巒溪東邊沒有通過汽車
鐵路跟著現有道路附近走應該是很直覺的選擇8F 11/08 01:19

--
作者 Mrturtle 的最新發文: